人口過胖與精神疾病關係密切 控制體重 保持身心健康

陳仲謀醫生 | 2025-11-11

俗語有謂:「打腫塊面充胖子。」在以前農業社會,豐年遠少於歉收,大部分百姓過着僅足餬口的生活,民間人口肥胖的比例相當低;回顧香港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小學肥胖學生只佔少數;家長能養育出「肥仔」,可能會有自豪感,因間接反映他們家境富裕。八十年代經濟起飛,「先富起來的一群」追趕歐美潮流,盛行「纖體」,港人體形有兩極化趨勢:部分注意健康的人士以及演藝娛樂界,多着重身形「窈窕」;一些勞苦大眾,卻身軀龐大,多有「中央肥胖」體形。現今醫學界很着意大眾要有適當體重,以保持身心健康。

香港近年人口老齡化的情況日趨嚴重,而長者肥胖的佔比,似乎與日俱增,而學童身體普遍「過重」的現象,仍得不到改善。香港和世界很多地區一樣,面臨人口「過胖」,損害身心健康,進而削弱經濟、文化和生活質素的提升。

根據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報告,自2000年以來,全球學齡兒童肥胖率已超過營養不足的比例,成為另一個世界性的健康危機。現時每年的糧食總產量足以應付世界80億人口基本需要,但因交通運輸費用高昂,不能廣施眾濟,使珍貴的食物白白腐爛浪費。

作為香港人,我們沒能力影響世界局勢,更遑論力挽狂瀾,只能在自己的崗位上盡忠職守,貢獻力量守護700萬人的福祉。香港精神醫學界早已關注到「癡肥」(Obesity)和精神病的關連性,特別與抑鬱、焦慮和飲食失調症,有着明顯及複雜的「雙向關係」(Di-directional Relationship):兩組因素會因應改變同時升降。癡肥表面上是一個身體狀況,但會產生相關的心理壓力,甚至形成一些精神疾病的相關症狀。上述關係可能圍繞於遺傳因素、生活模式和某些精神科藥物所引起的副作用。

癡肥和精神疾病關係密切;身體過重令百病叢生是人所共知,而其影響波及精神健康,也漸漸受到關注;有適當體重,可保持身心健康。(網上圖片)

有充分證據指出,癡肥和精神疾病關係密切,當中包括抑鬱、焦慮、情緒病和思覺失調等。身體過重令百病叢生是人所共知,而其影響波及精神健康,也漸漸受到關注;首先,在現實社會環境,身體臃腫會使人承受重重壓力,損害自我形象,導致學業成績倒退,自信心低下、焦慮和社交障礙,降低生活質素。無論在學校和公司,癡肥的人多被譏笑為「論盡」、笨手笨腳,甚至招致好事者加以標籤和欺凌。人們多看外表和有先入為主的習性,不討好的肥胖身形很難得到上級青睞,本身也會自慚形穢。

商業市場不斷有新的減肥產品面世,營養諮詢服務及健身中心大行其道,可見廣大市民明白管理體重的重要性。有些人不惜大破慳囊着力減肥;但也有腰闊十圍的人,每餐大快朵頤,狼吞虎嚥享受美食。適中的體重和人們的身心健康息息相關,是無可爭議;而肥胖的威脅較消瘦嚴重得多,也是有目共睹。真正的解決方法是「正確地揀飲擇食」,避免吃「超加工食品」;家長和老師亦要以身作則,向子女灌輸健康飲食概念。

找出精神失衡癥結

癡肥和不良的精神健康有時是一個錢幣的兩面。在實際情形下,胃口轉變、對以前熱中的活動失去興趣、工作失去活力,都是增重的誘因;另外,食物、飲食習慣、起居作息和外在壓力,都直接影響人們的體重變化。青少年較重視自己的體態是否符合標準,以免受到同學恥笑和欺凌,可能構成長期精神壓力,妨礙正常身心發展。

身體過重是基於一連串因素結合而成,治療方面必須採取全面性及多元化方法,針對不同個案。總體而言,精神健康服務團隊,要找出當事人精神失衡的癥結,循序漸進為他們解除各種處於不同層面的負面情緒;同時進行適當的輔導和藥物治療,以便盡快恢復病人正常的模樣。在教育方面,精神健康教育融入正規課程,增強學生的體適能和正向思想是刻不容緩。

還有,政府各部門應該協調制定政策以減少兒童增重的誘因。澳洲、南韓和內地已經有法例規管青少年使用手機的時間,以減少他們躺平的生活形態(Sedentary lifestyle),更防止催生「飽食中日,無所用心」的社會歪風!新加坡早已嚴格管制中小學校的飲食,防止「垃圾食物」進入校園;同時間,香港仍然泛濫着售賣高糖飲料的商店……

撰文 : 陳仲謀醫生_香港精神健康議會召集人、香港精神健康促進會主席

[信健康] 過胖與精神健康關係,醫生資訊派上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

(編者按:陳仲謀最新著作《疫時代精神海嘯》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