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精影響 戒甜控制 運動管理 解答糖尿病常見疑惑

譚仲豪醫生 | 2025-11-13

明天(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糖尿病在本港十分常見,病情易受飲食與運動等因素影響,病友容易對病情管控有疑問。本文結合科學依據解答一些常見問題,包括酒精的影響、戒甜食能否控制糖尿、白米與升糖指數的關係、運動與血糖管理、糖尿病協會的建議等,希望能夠幫助一眾病友維持健康。

不少人會在社交場合飲酒,卻未必了解酒精對糖尿病的影響。酒精對血糖影響複雜,因人而異,空腹飲酒會干擾肝臟釋放葡萄糖,增加低血糖風險,特別是使用胰島素或口服降血糖藥的病友;另一方面,含糖量高的酒類,如甜酒或雞尾酒,可能迅速提升血糖,影響血糖控制。酒精熱量高,過量飲酒易導致體重增加,降低身體的胰島素敏感度,進一步挑戰血糖管理。

長期過量飲酒更可能加劇糖尿併發症,例如神經病變或脂肪肝,長遠影響健康。因此,病友應謹慎飲酒,愈少愈好,建議男性每日不應超過「兩標準杯」(約20克純酒精,例如500毫升啤酒〔酒精含量5%〕或200毫升葡萄酒〔酒精含量12%〕),女性不超過「一標準杯」,即減半量,飲酒時應避免空腹,搭配全麥麵包等輕食,並定期監測血糖。病友宜與醫生或營養師諮詢,制定個人化飲酒指引。

不少人以為,只戒甜食就能控制糖尿病,這絕對是誤解;甜食含高糖,但糖份攝取不限於此。米飯、麵食、包餅、薯類、蔬果、豆類、奶類、果汁等也能經消化轉化成葡萄糖,影響血糖。糖尿病的核心問題在於胰島素不足或阻抗,單靠戒甜食無法解決。

不少人以為,只戒甜食就能控制糖尿病,其實米飯、麵食、包餅、薯類、果汁等也能經消化轉化成葡萄糖,影響血糖濃度。(網上圖片)

有效管理糖尿病需全面調整生活。除控制甜食攝取,還應考慮總碳水化合物量,選擇升糖指數(GI)較低的食物,如全穀物、綠葉蔬菜及瘦肉,以減緩血糖上升速度。只戒甜食而忽略整體飲食結構,可能導致營養失衡,影響健康。

同樣道理,另有病友詢問,減少白米攝取,改以番薯等根莖類蔬菜作為主糧,是否更利於血糖控制?白米的升糖指數較高,確實會迅速提升血糖,因此適量控制攝取是合理策略;相比之下,番薯的GI較低,富含膳食纖維及維生素,有助減緩血糖上升。然而,仍需注意烹調方法及升糖負荷。即使是「較低GI」的番薯,若烹調不當(如油炸、加工調味)或攝取過量,仍可導致血糖波動。

再者,儘管番薯具營養價值,若單獨作為主食而忽略其他食材選擇,仍不利於血糖穩定及整體健康。理想的飲食應多樣均衡,以適量碳水化合物搭配高纖維蔬菜、瘦蛋白(如雞胸肉或魚類)及健康脂肪(如橄欖油),烹調方式以蒸煮為佳。此外,如上段提及,其他全穀類食物,如糙米、紅米、蕎麥麵等,也可作為白米的較低GI替代選擇。建議病友與醫護人員合作,制定個人化飲食計劃,確保營養均衡及血糖穩定。

病友曾問:「今天『篤手指』發現血糖數值達20 mmol/L(約360 mg/dL),應否立即做運動降血糖?」運動是糖尿病管理的重要一環,但並非任何時候都合適。若血糖過高(超過13.9 mmol/L,約250 mg/dL),特別是第一型糖尿病患者或胰島素不足的情況,運動卻可能會加劇問題。

高血糖時,胰島素不足可能導致血糖無法有效進入細胞。劇烈運動可能促使身體轉而分解脂肪作為能量來源,產生酮體(Ketones),增加「酮酸中毒」(一種由酮體積聚引致的嚴重併發症,簡稱DKA)的風險,症狀包括惡心、嘔吐及腹痛,甚至可能引致昏迷。此外,高血糖常伴隨脫水,運動可能加重脫水及心血管負擔。糖尿病友如果在運動時感不適,應立即停止並求醫。

運動前監測血糖指數

運動前亦應該自我監測血糖,若指數過高,需檢查尿液中的酮體水平,若發現酮體,應暫停運動並聯繫醫生;若血糖低於5 mmol/L(約90 mg/dL),運動可能引發低血糖,症狀包括顫抖、頭暈或意識模糊。若血糖過低,可先補充15克快速吸收的碳水化合物(如半杯果汁或一湯匙蜜糖),隨後再繼續監察血糖確保數值回穩。

據美國糖尿病協會(ADA)建議,最理想的運動前血糖水平為5至13.9 mmol/L(或90至250 mg/dL)。運動應循序漸進,採取「簡單入手,緩慢增強」原則,運動時注意補充水份,並與醫療團隊制定個人化運動計劃。

糖尿病管理需長期堅持科學方法,包括控制飲酒、選擇低升糖指數食物及謹慎安排運動。病友應定期與醫生及團隊諮詢,制定個人化計劃,通過持續血糖監測及健康生活方式,有效控制病情,提升健康與生活質素。

www.hkcfp.org.hk

撰文 : 譚仲豪醫生

[信健康] 控制血糖的疑難,醫生資訊要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