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沌少年時》不符實情之處

《混沌少年時》(Adolesence)早在英國興起熱潮,因為首相都在會議中推介與會者看;後來風氣蔓延至歐美和香港,在社交平台上,不時看見熱烈討論。筆者剛跟一位英國法證心理學家談過,拾人牙慧之餘,希望從以治療為主要任務的臨床心理學家角度,評價這套劇。
劇集無異是很出色,不止戲劇性充足,同時借鑑社會現象,並提供多角度思考(如警察、父母的角度),是很成功的戲劇,引發的討論亦多,能學到新知識及感到受啟發。可是我們應該留意,這並非紀錄片,不以「真實記錄」為目的,劇中許多部分其實不符實情(如果是此劇粉絲,這篇文章不要再看下去了)。

真正做評估的法證心理學家解說,在現實世界,他們的確需要就疑犯的犯罪動機及觸發事故,而這些對話也真的會在較後期的面談時發生,但會做得比戲劇中所見小心謹慎得多,特別是牽涉的少年,年紀只有13歲。
劇中心理學家多次以非常尖銳的對話,激發疑犯情緒,而使用高度對抗性(confrontational)言語都是不合乎常理。特別是當中一節評估,疑犯激動到出現暴力或失控行為表現(倒飲料),在現實中,評估會立即被停止,以保護疑犯及心理學家安全。
結束會面太突然
許多人談論的「熱朱古力」與「三文治」象徵意義,同樣地,這被真正的法證心理學家界定為「非常不可能發生」,那與心理學家和疑犯的界限有關;但她表示同意的部分,是劇中心理學家努力在對話中建立關係,後來刻意坐近疑犯以希望協助對方冷靜下來,以及最後心理學家自己都難過到想哭。
而從一個以治療為主要工作的臨床心理學家角度去看,實在不得不覺得,劇中心理學家把面談結束得太突然,而且那並非該次面談結束,而是要和疑犯說再見。
我在看劇時,都深深感到少年突然遭遺棄的難過(他們已經見了5次,而對方還是只有13歲的孩子!),特別在很多時候,犯罪者都有低落的自尊感和不安全感,需要尋求認可與接納,其暴力行為亦和內心深處的這些感受相關,那個完結場面,讓我不適良久,並反省自己在結束治療時的安排是否恰當。
作者為註冊臨床心理學家
[信健康] 微觀《混沌少年時》,健康資訊可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