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有所紓」 提升生命生活質素

勞思傑醫生 | 2024-08-30

本欄2022年12月23日〈一切從紓緩再開始〉一文,向讀者介紹了紓緩醫學之概念。紓緩治療不限年齡,不分疾患,不論病情深淺,病者若有需要,便應尋找紓苦緩困之良方。

讀者或有誤解,認為紓緩治療只適用於嚴重或晚期病患,甚至只屬善終階段,但「病要向淺中紓」,尤以長者為是,且讓筆者向讀者先作解說。

疾病本身已造成困擾,疾病帶來之症狀更可添苦困。醫者不單醫「病」,更須醫「人」,急病人之所急,因此症狀處理最重要。長者往往不懼生死,只怕症狀纏擾。以癌症為例,若果不能根治,亦可與之共存,然而癌痛不應強忍,因生活質素必受牽連。而根治癌症之治療時所帶出的症狀,更應同步處理。筆者早前引述過,癌症治療早期若能引入紓緩治療,生命長度及生活質素均可提升。

早期認知障礙雖已有新藥可減慢衰退,卻始終仍未能根治,而在任何階段因腦衰退病變而帶出的情緒及精神症狀,家人更不應苦忍,因可以循症紓緩。認知障礙可帶來抑鬱,令智能及情緒更快走下坡。一些情緒及行為症狀,若及早處理甚至預防,認知障礙程度更可逆轉。之前在本欄亦有引述案例,有家屬在長者入院時,便呈告其已有老人癡呆症,其實長者有抑鬱及其他功能障礙,在及早處理後,智能測驗分數回復正常。

一個常見構成長者疲累之成因,是心情低落或抑鬱。

切心之痛

在所有需要紓緩的症狀中,痛症最為長者及所有病人所畏,聞者無不色變。

但查實往往是病者對藥物有所誤解,或誤以為無藥可緩。

痛有分多個範疇,受到身、心、社、靈及功能上的影響。多年前曾有一位長者男病人,患有中期癌痛,卻堅持不願服藥。原來他自咎早年做得錯事太多,擔心來生會受煉獄之苦,故今世願多受煎熬,以作補償。病者有心靈之痛的病例何其多,果真是誰沒有一些苦惱心事及舊恨心魔?不過,有醫無類,經醫者及團隊循循開解,最後病者的疼痛指數可減至他能接受的分數,以10分痛為最痛的量表裏,達到3分或以下。

有一位年老病人,脊椎關節嚴重退化,背痛苦不堪言。經骨科手術處理後,理應疼痛可以解決,但原來本身性格使然,對自己及家人要求極高,情緒繃緊及精神緊張,心理壓力無比之大,雖然手術成功,可是痛楚未減。後來察覺到痛的根源為心理因素,經適當用藥及心理輔導後,病者已可生活自如,笑逐顏開。

疲倦是另一紓緩醫學裏常見之症狀,在本地及外地統計裏,往往名列三甲。在長者而言,更是一大決定生活質素的因素。一如其他症狀,疲累亦受身心社靈各大範疇影響。長者往往有誤解,以為若已疲累,便更加不應運動,以免損耗更多元氣。相反,若拒絕活動或運動,手腳、肺部及核心肌肉只會更萎縮,令日常生活更加吃力,疲累只會加劇。

長者應適當進行運動,否則手腳、肺部及核心肌肉只會更萎縮。

樂而不倦

其實運動也如藥物一樣,需要醫者因人而異,適當處方。簡單舉例,長者若有嚴重膝部關節退化,日行一萬步未必是最佳選擇,反而着重鍛煉大腿四頭肌更有裨益。太極是上佳運動,對長者的益處亦得以證實,尤其於長者防跌方面。

然而,若患有膝部、半月板傷患之人士,在練習太極某些姿勢時便要格外小心。

最值得關注的一個常見構成疲累之成因,是心情低落或抑鬱。

失眠亦是另一常見因素,可直接或間接由情緒影響。

在當今社會裏,長者很多是獨居,或只有老伴相依,缺乏親友關心及鼓勵,對有益身心的運動喪失興趣。現有的地區康健中心,希望可以提供多一個長者鍛煉身體的機會,擊退疲累。但心累還須心藥醫,在紓緩社區長者心理及心靈上的配套,極需社區裏的家庭醫生與老人科醫生與相關團體緊密合作,促進老友記身心健康。

當然疼痛及疲累,與其他各大需要紓緩的症狀一樣,有很多肉體及器官病患而引致的成因,留待下回再與各位闡述。

撰文 : 勞思傑醫生_香港醫學組織聯會榮譽會長、老人科專科醫生

[信健康] 再談談紓緩治療,醫生資訊派上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