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從紓緩再開始(二) 詳細解說三大迷思

各位讀者可能未必知道,每年10月第二個星期六是世界紓緩寧養日。轉眼又已一年,大家可能對寧養紓緩之理念,仍不十分清楚,甚至仍有不少誤解。
本欄於2022年12月23日《一切從紓緩再開始》一文,及其他文章段落裏,曾向大家初作介紹,但社會各界或對紓緩治療仍存有不少迷思,現再向各位逐一解說三大迷思。
迷思一:紓緩治療只限最後階段
早前提過,寧養紓緩概念,不應只限於最後階段,而是應該當確診有嚴重病患或危疾時,便因應需要而提供。這已是世界衞生組織早於1990年訂下的宗旨,其後亦有不少醫學研究證實了紓緩治療如可早些與根治性治療融合,生命長度與生活質素都可提升。就以癌症為例,如乳癌根治性手術當然可把癌細胞清除,但手術前及手術後的身、心、社、靈支援,殊關重要。術後或衍生問題如淋巴水腫,甚至心情抑鬱、夫妻關係、家庭壓力、工作負荷、擔心將來健康等等,在在需要紓緩及支持。在進行任何化療、免疫治療或荷爾蒙治療時,藥物副作用、身體疲倦等常見症狀,更應從速處理。如癌症未能根治,紓緩服務更應及早配合,以策萬全。
再以認知障礙為例,若能及早診斷,很多症狀可及早辨識並解決,減少不必要的誤會及負擔。好消息是醫學發展一日千里,現已有新藥可於早期認知障礙使用,可以減慢記憶及功能上衰退。障礙雖未能根治,但煩惱可以及早紓緩。認知障礙或快或慢地影響病者記憶、智力、抉擇、情緒、行為等各重要範疇,需要未雨綢繆以保病者及家人心安。預設照顧計劃是紓緩服務的重點之一,在照顧認知障礙者時,應及早協助家屬商議。預設醫療計劃、預設醫療指示、持久授權書、平安紙、意願實行,以及各家庭或事業之傳承等等,宜早不宜遲。
迷思二:紓緩治療只限於癌症
除了愈來愈多的癌症及認知障礙症需要紓緩治療外,其他腦神經病患如柏金遜症、大小中風後的衰退等也愈見普遍,因社會人口極速老人化外,各大病患亦有年輕化趨勢。各類器官病患及衰竭,在一經診斷後,就需盡快支援。就以腎衰竭為例,大家都希望及早預防,避免洗腎的負擔及困擾。傳統寧養及紓緩服務,以往只由拒絕或放棄洗腎後才考慮。
如上文所說,紓緩及支援性服務應及早開始。很多症狀如疲倦、怕冷、痕癢、食慾不振、反胃作悶等等,已於早期腎病時便醞釀;而重要決定如洗腎與否,往往病者及家屬感到難以抉擇,無所適從。當遇上困難情況時,若適當地採用嚴重病患溝通指引,紓緩服務與腎科團隊可攜手為病者及家屬作最佳利益決定。

家居寧養
迷思三:紓緩治療只限於醫院內提供
紓緩治療在全球各地發展迅速,服務範圍多元化,包括醫院住院服務、專科門診、日間中心、家居寧養及急症支援。在超級老年化社會裏,長者對寧養紓緩的需求與日遞增,而居家安老及在家安辭離世更是不少家屬及長者的期望,及醫療服務指標。在美國及其他國家,預設醫療計劃已可有「不要入院」指示。但居家安老需要醫社合作,及社區資源的配合。在英國的癌症病人,不少更有社區組織提供夜間家居紓緩護士服務。
在地窄人多的香港,居家安老同樣需要服務支援,照顧者更加要有足夠的關顧。香港家庭普遍居住環境狹窄,安辭在家更加殊不容易。然而事在人為,不少在家照顧的成功例子十分令人鼓舞。雖知龍床亦不如蝸居,溫暖的家始終是個安樂窩。人生在世,貴乎命運能選擇,紓緩服務的黃金標準,就是可否為病者及家屬的居家安辭願望成功達到。曾有運動神經元病男病人已經不良於行,呼吸須靠呼吸機協助,雖住在簡陋房間,但得到賢妻悉心照料,生活質素仍可保持。
居家安老及安辭在家只是一個選擇,不是強加要求的照顧方案。除了公立醫療服務,社區亦有善寧機構,提供如家居一樣的寧養服務。私營醫院病房都有各類選擇,曾有高齡近百的婆婆,臨終時在獨立病房裏,四代同堂陪伴在側,安詳離世。香港醫療服務公私型兼備,期待多些結合互補,讓更多病者可得益於紓緩治療。
除以上三項迷思外,社會及業界或仍有其他各類對紓緩治療及服務的誤解,有待稍後再與讀者分析。
撰文 : 勞思傑醫生_香港醫學組織聯會榮譽會長、老人科專科醫生
[信健康] 淺談居家安老服務,醫療資訊派上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