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衞倡議合作 全球加強關注 防範「精神健康海嘯」 本港刻不容緩

近日最令人感慨的事件,莫過於荃灣某酒店發生的倫常慘案。輿論議論紛紛,莫衷一是,因仍在調查,筆者不便評論。社會對精神病的關心當然值得鼓勵,但必須防止一些不實評論,使部分人持續對有關問題抱錯誤認識,正如評機會日前公布,近3年半內接獲222宗精神病患者在職場受到歧視的投訴,主要是負面標籤和在工作中遭受不合理對待。業界相信,上述數字只是冰山一角,如果問題應對不周,嚴重性將會如雪球愈滾愈大,可能造成災難性後果。該會主席透露,根據2023年研究報告,約80%受訪精神病人及在職人士表示,社會對精神病患者的歧視相當普遍,這種情況目前仍然存在,從部分傳媒報道上述慘劇的「看客心態」可見一斑,有需要加強防範「精神健康海嘯」。
本專欄上一次已引證了香港的精神健康問題在各方面可以改進的範疇,言猶在耳,便有這一宗令人扼腕的慘劇。其實,筆者的建議,絕非自說自話或向壁虛造,而是綜合全球確切情況而提出。「精神健康海嘯」警號已經久久響起,世界各地先後作出不同程度的呼應,但積極性則強弱不一。
第78屆世界衞生大會,以「人人享有心理健康服務:全球行動與合作」為主題,於本年5月在瑞士舉行。世衞宣布,各成員國已將心理衞生健康納入該組織未來5年的優先事項;法國將2025年定為「全民心理健康年」,並確立為國家級優先事項。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國家衞健委醫政司司長焦雅輝,在會上介紹國家心理健康和精神衞生工作的戰略定位:預防為主的方針、不斷完善服務體系及能力,以及推動其可及性和公平性,期待與世界各國深化各方面的合作。前香港衞生署署長陳馮富珍女士曾任兩屆世衞總幹事,但本港歷來的參與度卻似乎不足;然而,民間對精神健康的支持一直不遺餘力,並於2023年成立「粵港澳大灣區精神心理健康協作平台」,服務大灣區8754萬名市民。
發展數位心理健康
聯合國大會將於9月25日,在紐約舉行首腦級會議,其中一個重要議題是「非傳染性疾病和心理健康」,特別關注服務的可持續性發展,以營造人類有良好健康,享受福祉,呼應世衞揭櫫的「沒有精神健康,便沒有健康」的宣言。據報會員國已有共識,確認心理健康不僅是重大公共衞生議題,更是全球治理的關鍵領域,要多邊合作,整合國際資源,謀求成立「人類衞生健康共同體」;具體措施,包括加強早期干預和消除自殺污名化、發展數位心理健康(Digital Mental Health)、培養專業人才團隊、跨學科協作;並以韌性與抗逆力、康復、成長這三個理念為應付精神病數字急升的利器。遏止精神病上升,確是全球當務之急,尤其世界正面對經濟危機。

根據最新一期英國《刺針》期刊,分析2024年研究數據,得出英國每投放1英鎊於精神健康服務,僱主所獲取的經濟利益是4.7英鎊,可見這種投資在應對精神病將成為「人類最大負擔」的挑戰,帶來重要曙光。今年6月,「歐洲聯盟委員會」和世衞在巴黎召開高層會議,重申政府跨部門加強協作,才能更有效運用資源,例如法國衞生部和文化部合作,整合精神健康服務於社會文化活動,在各地區協助長者自主建立庇護居所。
歐洲區世衞提倡制定所有政策時,皆要顧及促進精神健康,香港如果要效法,便一定有一個有權有責的統籌機構。澳洲在上述方面都站在世界前列,仍覺得有不足之處,準備投入更多資源,力臻完善。澳洲的國民平均生產值高於香港不多,但在精神健康服務投資上卻以倍數領先。香港在軟件(專業人士)和硬件(設備)均遠遠落後,既無長遠計劃,亦欠發展藍圖。
本港缺乏長遠計劃
香港有機構認為,本地老人精神問題嚴重,自殺率居高不下,倡議委任「長者照顧專員」。事實上,香港每一個年齡層都是高危群組;年前,學童自殺數字創新高,政府便急忙製出「三層預防機制」,青少年是社會未來棟樑,自小培養他們的精神健康至為重要,多方面的研究已確定沉迷社交媒體、不眠不休使用手機,對身心健康有負面影響。澳洲、南韓和中國早已立法嚴格規管未成年人使用社交媒體,然而,香港男女老幼都是「手機族群」。
總括來說,世界各國都正在提升精神健康的關注度。香港怎能落後?
撰文 : 陳仲謀醫生_香港精神健康議會召集人、香港精神健康促進會主席
[信健康] 提倡防範精神海嘯,精神資訊派上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