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體質學說之陰虛

謝彩雲中醫師 | 2024-07-03

經常說「西醫治病,中醫治(患病的)人」,皆因中醫強調個體差異。不同患者,雖然症狀相同,所患疾病一樣,開出的藥方卻往往因人而異,因為患者本人的體質各有不同,絕不能一概而論。

正因如此,患者經常會問:「醫師,我是什麼體質?」又或者說:「你老說我虛,究竟哪裏虛了?」然而,當醫師答陰虛、陽虛、氣虛,患者聽了更摸不着頭腦。究竟體質該如何分類,虛虛實實,氣血陰陽,愈說愈玄,該如何理解?

9種體質

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兼國醫大師王琦創立了「中醫體質學」,以不同體質對應不同疾病,這些體質分類為:平和、氣虛、陽虛、陰虛、痰濕、濕熱、血瘀、氣鬱、特稟,總共9種。

國醫大師王琦創立了「中醫體質學」,提出人類總共有9種體質。

平和體質是最不用解釋的,即心理和生理質素皆好,五臟六腑都達到陰陽平衡的健康人士。

臨床上見到不少都是陰虛體質的患者,所謂陰虛,一般表現為「乾」和「躁」,乾指身體內陰份不足,陰份包括血液、精液、津液、唾液、涎液等人體需使用的水份。這類患者有頗多是中年女性,酷愛喝水,但總覺口乾,飲不解渴,眼睛、皮膚均十分乾燥,口唇及舌頭皆紅,沒有或只有很少舌苔。大便也很乾結,甚至便秘,小便偏黃。

養陰生津

陰虛體質的人全身關節均易疼痛,大關節如肘部、膝部、肩頸痠痛,亦有小關節疼痛不休的,皆因陰液乾涸導致關節間的「潤滑液」不足,而養陰至關重要的是充足睡眠,卻往往難以做到,不是難入睡就是睡不沉、易醒、夢多……尤其到了夏季,入睡更艱難,加上長期陰津不足,包括手心、足心總是熱,心亦感熱,稱為五心煩熱,從陰虛漸變成陰虛火旺,容易上火,人總會心浮氣躁,情緒波動較大,脾氣亦變得暴躁。

所以針對這些陰份不足的患者,率先解決關節疼痛和睡眠問題,盡量讓他們最少能於晚上11時至清晨3時安然入睡,做到養陰生津。陰虛體質人士飲食方面要額外注意,不可吃辛辣炙煿和過於滋補之品,可多進食藕汁、西洋參、綠豆、冬瓜、鴨肉等。

至於其他體質人士如何區分,將繼續在本欄介紹,敬請留意。

作者為註冊中醫

[信健康] 淺談中醫體質學, 醫師資訊派上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