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有我(三)

麥棨諾醫生 | 2024-05-20

芷媗從書本上得知,媽媽通常都是較疼愛子女的一方,母愛會讓子女得到最珍貴的呵護。然而,自己的媽媽不要說呵護,連見面時間也寥寥可數,頻密之時,一個月會有一次來祖父家吃飯,但大多數日子,半年才見一次面,關係比朋友還要疏離。芷媗形容媽媽是個遠房親戚,對於見面與否沒特別情緒起伏。

讓芷媗感到被遺棄,是弟弟的出現。媽媽明明解釋說因沒能力,迫不得已才把自己交付祖父母,一年後又懷孕,弟弟就在芷媗兩歲時出生,他是媽媽的心肝寶貝,不單自小得到媽媽呵護備至的照料,更由出世開始,被她一手一腳湊大。每次看着媽媽與弟弟同場出現,芷媗腦海不禁浮出一大堆問題︰為什麼弟弟可以與爸媽同住?為何弟弟會被寵愛?何以我非得要為生存而循規蹈矩,弟弟就可以任意妄為?我有什麼比不上弟弟?初期芷媗會自我怪責,認為自己做得不夠完美,才得不到媽媽重視;漸漸她發現,無論如何努力,事情辦得怎樣完美,媽媽都不以為意,眼光只會放到弟弟身上。芷媗的心態慢慢轉變了,她對弟弟有無限恨意,他不費一點力氣就能得到媽媽關愛,是他奪走媽媽的愛,是他讓自己變成一個得不到母愛的孩子。

至於爸爸,相處時間的確比媽媽多,可是不知何故,芷媗絲毫感受不到爸爸的愛,即使彼此每個月都見面,但爸爸對自己的態度,感覺總是怪怪的。「小時候的我,以為爸爸就這個模樣,直至我接觸到同學們的爸爸,才發現父女關係有種分隔不開的牽引;我與爸爸之間,卻有着說不出所以然的疏離感。」她娓娓道出對爸爸的感覺。

作者為精神科專科醫生

[信健康]關注兒童心理健康,專科資訊可分享!【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