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有我(六)

麥棨諾醫生 | 2024-06-17

以芷媗的年齡,她暫時接觸之層面僅限於學校及家庭,同學自然成為她的「對象」,成功達標後,她即把目標轉向老師。此舉不單使其封閉已久的情感區域起波瀾,更讓她得到無限滿足感。

我觀察到,當她對我訴說事情始末之時,眼中閃爍着的,並非愧疚感,而是絲絲的驕傲自滿。

臨床經驗告訴我,像芷媗般的病人,如置之不理,長大後很有可能對社會造成潛在威脅。

說實在,芷媗情況有點複雜,很難單憑她個人之力改變家庭狀況。

要治療她的病,應把重點落在其自身之上,讓她學會重視自己感受。她一直都覺得祖父過於自信,剛愎自用,脾氣暴躁;礙於權威,她忽略內心對祖父反抗的聲音,只要是祖父的意願,即使萬般不認同,她仍會盡力辦妥。

我着她先由同輩開始,學習了解自己感受,不想結伴外出用膳,並非默不作聲地離開教室,而是表明想享受個人時光,或婉轉一點以已有飯盒為由拒絕邀約。學習感受個人情緒,進而表達感覺。

順利於同儕間表態後,祖父就是進階級別。

由不喜歡的食物種類,到喜愛的衣服顏色,甚至乎讓她感到舒適的相處模式,由小事到大事,一步一步地表現自我。
畢竟芷媗的內心被困一段長時間,身邊亦缺乏支援,很難持之以恒。在得到祖父母同意下,我鼓勵她參與志願機構籌辦的支援小組,集合一些因家庭問題而情感缺失的青少年,互相鼓勵之餘,彼此容易有共鳴,讓芷媗或多或少地與人連結,遠離孤獨,尋回存在感。

再進一步,就是誘發她好奇的情感,開拓摸索之心態,以關懷之心去了解自己及別人。

作者為精神科專科醫生

[信健康] 續談兒童心理健康,專科資訊可分享!【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