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營醫療收費改革 優化醫管局藥物資源

崔俊明 | 2025-04-30

本港公立醫院長期以來在保障市民健康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然而,隨着人口老齡化及慢性疾病普遍增加,對醫療服務的需求急劇上升。醫學科技的進步雖然提高了診治效果,亦導致醫療成本不斷上漲,市民對政府高額資助公共醫療服務的依賴,已難以實現長期可持續性。

近年來,政府及醫院管理局(醫管局)積極探索多項創新和改善措施,以提升醫療服務效率和質量。其中,改革公營醫療資助架構被視為一項重要策略,旨在妥善運用珍貴而有限的公共資源,更好地保障市民,特別是「貧、急、重、危」病人。儘管社會各界對於今次公營醫療收費改革有不同意見,亦引起大家對過度負荷的醫療體系如何繼續維持下去有深刻反思。

公營醫療收費改革旨在妥善運用有限的公共資源,更好地保障市民,特別是「貧、急、重、危」病人。(醫管局圖片)

收費改革的其中一項是調整藥物收費與數量,每種處方藥物,將會由以往一徵收單位為最多16星期,調整至一徵收單位最多4星期,並相應調整標準費用。我相信,解決現時公立醫院處方及配發大量藥物的方法,除了鼓勵市民善用醫療服務,更重要是創造契機,減少藥物浪費,讓藥物資源用於最有需要的病人。

公立醫院專科門診的輪候時間太長,醫生為確保病人在求診或覆診前有足夠藥物,往往處方長時間藥量,當中包括控制慢性病病情的長期服用藥物,以及紓緩偶發性病徵的「有需要時服用」藥物,例如止痛藥。

減少藥物浪費

慢性病患者多長期依賴大量藥物,當病人因轉換不合適的藥物而丟棄餘下大量藥物,或獲處方大量「有需要時服用」藥物,都會造成藥餘問題,浪費公帑之外,更因缺乏服藥反饋機制,減低病人的服藥依從性,令治療成效欠佳,更長遠增加醫療開支。

醫管局的藥物開支持續上升,務求謹慎使用有限的公共醫療資源。(醫管局圖片)

醫管局早前推出了優化藥物配發機制的新措施,患者每次獲配發的藥物,基本以24個星期為限。對於超過此期限的處方,醫管局藥劑部將安排患者分期取藥。

此外,「有需要時服用」藥物的配發量,亦將根據實際需求進行調整,並增強藥劑師的診所服務,以提升患者的藥物治療成效及服藥依從性。預計這些新措施將減少藥物浪費,並節省數以千萬元計藥物開支,這些資源可以用於引入更多新藥。

醫管局從優化配藥的服務模式逐步推進,配合政府發展基層醫療健康網絡中的社區藥房計劃,是優化醫療資源的重要一步,相輔相成。此計劃將引導病人轉向就近的社區藥房便捷取藥,同時促進病人與社區藥劑師建立長期夥伴關係,病人遇到藥物問題就有便捷求助之門,實踐「小病在社區」。

反映服藥情況

更重要的是,社區藥劑師可發揮專業所長,幫助病人解決藥物問題,與病人的家庭醫生溝通,反映病人服藥情況及提供專業意見,提升病人的服藥依從性和減少藥物浪費,以至減輕對醫療服務的需求,紓緩公營醫療系統的壓力。

優化配發藥物機制與收費改革雙管齊下,看得出政府與醫管局決心尋求在現行高補貼藥費制度下,如何更精準地善用有限資源,以惠及更多有需要病人。

社會一直有討論在減少藥物浪費時,如何通過合理調整收費增加資源,並將資源投放在有需要的病人身上,包括擴大藥物名冊,引入更多癌症及罕見病新藥,讓有需要病人能以可承擔的藥價獲得適切治療。在充滿挑戰的醫療環境中,我們必須攜手善用珍貴的公營醫療資源,共同促進可持續發展的醫療體系,確保每位市民都能獲得高效且質素卓越的醫療服務。

撰文 : 崔俊明_醫院管理局總藥劑師

[信健康] 優化藥物資源分配,醫療資訊要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