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醫院放射服務需求增 積極改革制度 精準運用資源

公營醫療服務收費改革日前終於出爐,明年1月1日開始推行,期望5年內完成。是次改革醞釀多時,實在得來不易。醫管局殷切期望透過改革,逐步理順公立醫院服務、減少浪費、提升對市民的醫療保障,亦有助紓緩公營醫療服務長期供不應求的龐大壓力。
其中,醫管局於非緊急放射診斷將引入「按項共付」收費模式。局方希望利用收費來改變市民求醫習慣,妥善運用有限公共資源,集中投放於急重、危疾病人身上,使他們更適時獲得醫療支援。
醫管局在檢討公立醫院服務收費時,全面考慮市民負擔能力、能否善用服務、能否分擔成本、資助優次、重點扶助弱勢社群和讓公眾能認受;同時顧及不應有人因缺錢而不能獲得適當醫療原則。醫管局強調,收費改革全面落實後,所得額外收入將全額投入醫療服務,社會安全網亦隨之擴大,進一步加強保障市民,提升公營醫療系統的可持續性。

其中醫管局於非緊急放射診斷將引入「按項共付」收費模式。基礎項目例如X光維持免費;進階項目如超聲造影、乳腺造影收費為250元;高端項目如電腦掃描、磁力共振收費為500元;至於住院和急症室病人的緊急放射診斷維持免費。醫管局希望利用收費來改變市民求醫習慣,妥善運用有限公共資源,集中投放於急重、危疾病人身上,使他們更適時獲得醫療支援。
部分放射服務由當初「不另收費」,將來改為「按項收費」,難免使部分病人擔憂。醫管局質素及安全總監黃立己強調,共付額仍是政府高度補貼的額度,相信大部分市民能接受,「如真的有病人認為收費太貴,擔心負擔不起,這批病人正正就是整個公營醫療收費改革所針對要幫助的人,減免機制是可幫助這批市民的。」為加強市民的醫療保障,醫管局會擴大醫療費用減免機制,並引入全年收費上限一萬元及增加危疾病人藥械資助,大幅加強支援低收入家庭及弱勢社群,避免「大病致貧」。
冀減少「甩底」情況
不少醫護人員反映,有部分市民預約放射服務後爽約,原因各有不同,有的因病情已大為改善,所以沒按時到公立醫院接受服務,亦沒有取消預約;有的市民已於私營機構接受放射服務,於是「甩底」,沒依時往公立醫院檢查。醫管局估計大概有一成市民有上述「甩底」情況,無疑浪費資源,對其他有需要病人亦不公平。另外,亦有市民在私營機構接受服務後,由於公立醫院放射服務不另收費,於是大多傾向保留公立醫院預約,於短時間內再於公立醫院接受服務,這類情況亦不甚理想。
醫管局放射科統籌委員會主席李醒芬表示:「如果可以減少病人『甩底』情況,同時把不必要或不需要重複做的檢查時間與資源投放到更有需要的病人身上,都有助壓縮整體輪候時間,這是大家都樂見的。」
放射診斷是現代醫學中重要一環,透過精準儀器及技術獲得清晰醫療影像,有助臨床團隊為病人制定合適治療方案。數十年前,放射服務最常見是X光,當時X光診斷成本不高,屬局方可負擔範圍,由醫管局全額資助。可是醫療科技日新月異,時至今日,放射服務已變得複雜多元。電腦掃描造影、磁力共振掃描造影、超聲造影等,相信大家已不陌生,此等放射服務成本動輒數千至數萬元;而更先進的還有血管介入放射、非血管介入放射、正電子電腦斷層掃描等,成本相對更高。

目前公立醫院放射服務按病人病情輕重分成四個類別,分別為緊急、第一優先、第二優先及例行個案。緊急個案在24小時內完成;例行個案的急切性則相對較低。以磁力共振掃描造影為例,過去3年來,例行個案佔總服務量約三分之一。電腦掃描方面,公立醫院上年度服務人次逾61萬,但服務增長仍追不上需求,有約8萬人仍要排隊。由於醫護照顧緊急病人需時,導致例行個案輪候時間不理想之餘,亦分薄緊急病人所得的支援。放射服務長期供不應求,令部分有急切需要的病人或許未能適時接受診斷,是為醫者最不希望看見的局面。
紓緩放射服務壓力
面對供求失衡,醫管局過去年多積極推出不同措施回應市民需要,包括2012年開展的「公私營協作放射診斷造影計劃」,合資格癌症病人會轉介至私營機構接受放射診斷,費用由醫管局全額資助,壓縮輪候時間。
2023年4月,醫管局進一步推出「日間放射診斷服務先導計劃」,善用落馬洲河套區的中央援港應急醫院設備,邀請合適病人接受電腦掃描造影、磁力共振掃描造影及超聲造影服務。上述措施所提供的服務量,相對整體公立醫院的放射服務需求,只能作有限緩衝。要解決當前困局,公立醫療系統需要更進取的改革。
撰文 : 醫院管理局
[信健康] 改革提升醫療保障,公營醫療資訊要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