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長者復康速度 「腦機接口」支援腦神經病患

本欄在今年1月及3月兩期,談及長者復康之路上,應有全面多元計劃,並善用先進科技,如外骨骼訓練器等。醫學新發展若能在老年復康上適當配合使用,效果更能彰顯。
老年醫學其中一着重點,便是不要接受年齡歧視,小心平衡利與弊,以長者最佳利益為依歸。現代醫藥及科技發達,很多以前看似天馬行空,只是科幻片或小說裏才會發生的情節,現已可於醫療上應用。
就以透過機械人輔助的復康技術為例,剛剛有最新醫學研究數據,在今年3月的中風期刊刊登。研究綜合近400個隨機對照研究數據,比較各類機械人協助的復康治療與傳統復康治療之成效。
研究發現,在各類的中風康復階段,利用各樣機械人儀器進行不同長度的復康療程,在肢體功能回復方面,統計上均比只用傳統的復康運動優勝。雖然研究指出,個別機械人在臨床成效上仍有待進一步確認,對中風患者來說,畢竟是一道曙光。
刺激大腦
在機械人輔助復康科技上,「腦機接口」是另一尖端科技應用在醫學上的鼓舞例子。「腦機接口」英文稱為Brain Computer Interface,泛指電腦技術能與人腦交接,刺激人腦康復功能。此技術有望適用於各種腦神經老年病患或衰退,如中風、脊髓受損、柏金遜症、運動神經元疾病等。簡單解說,「腦機接口」系統能察覺大腦指揮肢體動作的神經訊息,啟動外骨骼機械協助,替癱瘓或傷殘的身體部分作出相應動作,加快復康進展。

此科技不僅可適用於四肢功能,亦可協助因腦神經衰退而引致的吞嚥或言語障礙。2017年便有研究顯示,「腦機接口」可輔助有嚴重運動神經元病者,在發聲、用字及言語溝通上有所進步;另外,在認知障礙方面,尤其輕度患者,更期待「腦機接口」技術可得到進一步發展,減慢病者認知上的衰退。須知人類大腦有神經可塑性(Neuroplasticity),若能適當透過神經反饋(Neurofeedback),如使用腦電圖或其他非侵入性先進技術,激活人腦內各大電波,腦部功能隨着年紀出現記憶及專注力衰退等或可減少。
《信報》早前亦有關於「腦機接口」的報道,介紹這項技術的更尖端發展。北京科學家團隊正開發名為「北腦一號」智能腦機接合系統於人體植入,首批三名癱瘓患者手術後恢復良好,可控制機械臂倒一杯水,還能把想法傳輸到電腦熒幕上;更先進的「北腦二號」正利用猴子進行研究,有待將來安全地進行臨床試驗。
恐成負擔
雖則醫療發展一日千里,但市民能否得益,還取決於多項因素,而其中最重要一項是大家會否為自己爭取最佳健康。
長者往往忽視自己的健康問題,或誤會很多症狀是隨着年紀而不能避免的退化;即使患病後受症狀纏擾,亦只選擇無奈地接受。年老患病後心態更容易走向消極及負面,家屬宜加以留意。除了老年抑鬱病,認知障礙亦是老年性格轉變的常見原因之一,各類因此而起的慢性症狀,如能及早察覺並對症下藥,長者及家屬照顧者的健康與生活質素自可提升。

另一長者不願求醫或求助的常見原因,是恐怕對家人或照顧者造成負擔或負累。但往往這只是長者自己過慮而拒絕求助,反而令家屬有如熱鍋上的螞蟻,增加無比負擔。若果延誤了診治,後果嚴重,反而讓照顧者百上加斤。自覺增加的負擔,可大致歸納為體能、精神、時間和資源上;坊間亦有各類自覺負擔量表,以供分析及參考,有待下回再與讀者分享。
復康路程可以迅速完成,亦可漫長,但事在人為,需要毅力及堅持。病友與家屬互助支持,配合團隊復康計劃並善用醫療設備,加上社區支援,治療成功自必有望。在當今社會,漫步復康路,不再需要一個人孤單面對。
撰文:勞思傑醫生_香港醫學組織聯會榮譽會長、老人科專科醫生
[信健康] 善用新科技有助康復,專業資訊派上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