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添一點溫柔

李維榕博士 | 2022-09-04
要修復家庭中產生的衝突,就要以溫柔為彼此療傷。

有個青年人這樣對我說過:「我父母的關係,欠缺一點溫柔!」溫柔這兩個字,自此就一直盤旋在我的腦海中。
在工作上碰到太多互相折磨的夫婦,不是不停地彼此指摘,就是不理不睬,滿面不屑之情;不管採取的是冷暴力或熱暴力,都是缺乏一點溫柔。
而沒有柔情是最傷人的家庭關係!
最近與一對姊妹工作,都是大學生,一表人才,卻一個長期患上焦慮症,一個憂鬱症。父親十分痛心,認為女兒缺乏定力,經不起外面世界的風雨。兩個青年人最後決定各自給父親寫一封信,然後當面念給父母聽。
妹妹說:「我從小就看你不停地罵人、罵母親、罵僕人,沒有一件事情讓你滿意。小時不明白為什麼自己的家庭會是如此缺乏親情,只知道盡量滿足你的要求。但是你不知道,你對我說的話,每一句都牢牢地打擊着我,也形成我的個性發展。現在我發現自己的個性也愈來愈像你,一不滿意就大叫大吵。感謝你給予我很充足的物質生活,但是在精神上卻帶給我極度的憤怒與創傷,我每天醒來都只想着尋死……」
姊姊也對父親說:「我知道這不是你的本意,但是我整個成長經驗,都是在怨恨中長大。我一直把你當做大獨裁者。你不知道我和妺妹常躲在樓梯後面,偷聽你在親友面前怎樣批評我們。我們無法理解,父親怎麼會這樣對待自己的孩子……很多傷人的話,讓我們聽了一輩子難忘……從小我就覺得需要保護妹妹,讓她不要受到你們的傷害……」
父母聽到孩子們的話,如同被打了一棍。尤其是父親,原以為女兒反叛他,是受了母親的影響。他解釋說,自己也是面對很多壓力,夫妻長年生活在矛盾當中,無法排解,才演變成脾氣暴躁。他知道自己常會因為妻子的不肯協調而不斷發作,但是他不明白也正是因為他的不停指摘而造成妻子的消極抗議。這種互動模式,只會把夫妻兩人捲入一個無止無盡的惡性循環。
這是一個典型缺乏溫柔的家庭!夫妻之間的缺乏柔情,很容易就延續到下一代,造成更大的禍害。
渴望柔情
兩個青年人原本對父母已經不存寄望,甚至不想再去嘗試溝通。為了準備這兩封信,她們各自痛哭了幾個晚上,在父母面前讀出來,又是一次情感的煎熬。但是我認為這個過程很重要,因為有些童年的創傷,久久不去面對,就很難有機會真正療癒。好在父親這次願意聆聽,沒有她們預計那樣只為自己反駁,讓女兒有機會體會到父親柔和的一面,兩代人才有機會開始學習對話。
缺乏溫柔,可以說是所有不幸家庭的寫照。我們都渴望柔情,由嬰兒開始,就離不開那充滿愛護的懷抱、那溫柔的撫摸。長大了,更是需要那安全的臂膀、那關注的目光。是那身邊人的溫暖,給予我們存在的意義。
缺乏那一份溫柔,我們就會心靈枯竭,在不斷的渴求又尋找不到的絕望中,往往發散出各種撕裂肺腑的訊息,受傷的吶喊。而我們的孩子,在一旁不停觀察、不停吸收、不停地聆聽。
我想起一首我很喜歡的歌曲,來自一套叫做Into the Woods的百老匯劇,歌名Children Will Listen(《孩子會聆聽》)。其中一段歌詞大意如下:
我們要小心說話,孩子會聆聽
小心說出你的願望,孩子會聆聽
小心你選的路,願望會成真
你在孩子身上所許下的咒語,
不單反映在孩子身上,咒語會成真
甚至會反過來針對你
小心你所說的誹語,它會變成咒語
孩子會聆聽
這首歌曲十分柔和動聽,歌詞卻令人心驚膽戰。提醒所有父母,千萬要照顧好自己的情緒,身心受創的人,往往會一味逞強,否認自己的傷痛,正因如此,連自己最後一點柔情也會被榨乾。
面對悲傷
這裏所指的溫柔,並非單是理性的討論,更非形式上的一些活動安排,而是在日常生活的層次中,如何在互動模式中保持一種文明和禮貌,在無法達到一致時,如何保持尊重。不打壓自己的情緒,也不要讓情緒泛濫,這是一種做人的修養。
加添一點柔情,首先就要讓自己感受到心中的徬徨和無助。受傷時會痛,會悲傷,也會傷人。這時候最好先停頓下來,千萬別逼着自己積極向前。記得Inside Out那套動畫嗎?每個人都忙着追隨快樂,丟棄悲傷,但是很多時候,必須面對悲傷,才有力量繼續上路。
想起一個10歲男童,無法完成作業,用頭撞牆,家人都嚇壞了。後來才知道,老師要他描述「幸福家庭」。他說:「我從來都不知道什麼是幸福家庭!」因此苦惱得用頭撞牆!
我的老師Minuchin生前常說:「所有家庭都有產生衝突的時候,幸福家庭就是有修復能力的家庭。」要有修復能力,就要加添一點溫柔,為彼此療傷。
有人問我如何受得了工作上如此遍體鱗傷的家庭張力?
我的方法很簡單,每次參與到別人的恩怨情仇,都會激發起我的一份柔情,一種心靈的洗禮,讓我放下心中所有執着,輕輕鬆鬆珍惜眼前人。
撰文 : 李維榕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