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年輕中風人士重返職場

盧海珊、周柏珍 | 2024-07-04

全球年輕人口中風的發病率在上升。有研究顯示,2001至2021年期間,本港18至55歲人士的中風發病率增加逾三成。

較年輕人士在中風前一般具有工作能力,在家庭或社會上擔當不同角色,有的更是家庭經濟支柱或主要照顧者。

中風後的活動甚至工作能力,很多時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但他們大部分均希望可以重返工作崗位,一方面賺取金錢以應付生活,另一方面可繼續展現自我價值,為社會作出貢獻。其重返職場的過程中,除自我準備外,友好和具備支持性的外部環境亦很重要。以下是一些大眾和工作夥伴於中風人士重返職場之過程可提供的支援,以供參考。

認識中風

中風可以對一個人的生活帶來不同程度改變,有身體、心靈和社交層面上的,年輕中風人士會較擔心自己的經濟狀況、往後的工作和家庭生活安排。

 中風可以對一個人的生活帶來不同程度改變,影響身體、心靈等。

我們可以多了解中風這個疾病,例如成因、高危因素、症狀、治療和日常護理,以更了解中風人士的健康需求,能夠在他們需要時提供適切關懷和協助。

保持同理心

每個人經歷和身處的環境都不同,大家要一起共處、同謀共事,實需互相尊重和包容。

同事間保持一顆同理心十分重要,多嘗試換位思考,站在中風人士角度去理解他們處境、情緒和感受,在工作上可行的情況下,透過語言和非語言方式回應其需要,給予尊重和信任,讓他們感受到被接納和關懷,這對他們建立信心重回職場有着正面作用。

維持有效溝通

職場上能夠保持有效溝通,往往事半功倍,對中風人士重回工作崗位亦然。有效溝通不但可以加深他們和上司、同事或合作夥伴間對工作要求和安排的合理期望,亦可更了解彼此立場和需要。先商量復工安排,僱主或上司能主動與中風人士保持聯繫,關心和理解他們的身體狀況;例如嚴重程度、所需治療和復康安排,加以適當關懷和支持。同時,細心聆聽他們對重返工作的需求,客觀地商討可從事的工作類型和支援他們之可行方式。有關病假或缺勤安排、醫療保險和心理諮詢援助等資訊,可清晰地傳達,耐心講解。如中風人士不希望其他同事知曉其身體狀況,應為其保密。此外,中風人士的工作需要可能會在不同治療或復康階段而有所改變,僱主或上司可保持開放和支持的態度,接收中風人士的諮詢和工作需求補充。

制定合理方案

工作安排上都需要有效溝通。僱主或上司能結合口頭和書面形式,向中風人士傳達工作任務和內容。傳達內容要精簡,避免一次傳遞過多資訊,方便其理解需要完成的工作。同時,可與中風人士一起制定合理和可行的工作方案。根據他們的工作期望和能力,討論工作內容和工時。如情況許可,能夠按實際需要讓中風人士分階段重返崗位;像每天工作數小時、隔天工作、避開高峰時期的上班時間、在家辦公等。之後再根據他們的身體恢復情況,與其一起商討逐漸增加至以前的工作時間或工作量,這都有助於中風人士積極重新適應職場。也可以嘗試安排相應同事協助,和讓其了解在他們離開工作期間團隊發生的變化,以便更好地重操故業。

調整工作區域

根據職場情況,可適當地對工作設備、工作區域作恰當調整。例如:在工作場所設置合適的支撐設施(穩固的辦公椅、腳踏、支撐墊)、有足夠和便於活動的工作空間、語音轉文字的辦公軟件等,以提供舒適的環境,有助於提高其工作效率。

對中風後重返職場的人士,僱主和同事給予真誠接納,有助於增加其工作自信心。

 

營造良好工作氛圍

對中風後重返職場的人士,僱主和同事給予真誠歡迎和接納,有助於增加其工作自信心和歸屬感。日常辦公中,可以主動詢問他們是否要人幫助,在需要時提供適當關懷和支援。以平常心和客觀態度對待,不需給予過多的目光關注,否則會使其感到有心理壓力。要團隊合作的工作,都可積極邀請中風人士參加,分配合適任務,各盡團隊一分子的職責,有助於增加他們參與團隊合作的信心。

促進中風人士重返職場,共建和諧共融工作環境,讓他們能繼續發揮所長,自食其力,同時提高職場運營效果和社會生產力,取得共贏。

撰文 : 盧海珊_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那打素護理學院助理教授、

周柏珍_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那打素護理學院教授

[信健康] 幫助中風者重返職場,復康資訊要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