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求醫應對醫療通脹

對上一次寫醫療通脹,是3月的事。三個月下來,和保險業界不同人士接觸,看了好幾篇國際傳媒報道,都離不開這個問題。這也不單止在香港,亞洲區內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都面對同樣挑戰。
醫療通脹對公私營醫療都有影響。香港近年在公營醫療服務的投入急速增長,開支佔GDP的比例攀升到9%,面對整體財政收入減少,儲備下降,必須急切尋找解決方案。公營醫療服務收費改革,如箭在弦。
私營醫療的昂貴費用,一般都依靠醫療保險提供保障。新冠疫情後醫療保險的索償及成本急劇增加,尤以提供僱員醫療福利的團體保險為甚。投保人士的負擔愈來愈重,保險公司扭盡六壬,務求減少顧客流失。有些團體保險供應商索性退出市場,或大幅度調整服務減少損失。

目前,保險業界的聚焦似乎在價格透明度方面,這也是政府推動私營醫療改革的重點策略。的確,價格不透明,訊息不平衡,患者無法預計診治所需的費用,無論醫生還是患者,大家的心態都是總之保險能夠支付,就是合理,最終大家一起推高醫療開支。
但令價格完全透明是否就能夠控制醫療開支?問題是複雜的!其中一個關鍵元素是保險目前普遍採用的理賠結構。我工作的中大醫院,自開院以來,一直推動定價收費以增加價格透明度,和保險公司接洽賠償時,還是需要把整數拆開,以符合其理賠結構。而複雜的理賠結構,本來是方便保險公司控制理賠數額,卻令數據標準化、成本比較、風險評估變得更形複雜,不容易明白。
消費者不會等待醫療改革,包括保險業界的改革。現在最直接的解決方法,就是北上求醫。這方面最近傳媒也有廣泛報道,北上求醫解決了一般市民面對公營醫院輪候時間長、私營醫院價格昂貴的問題,範圍包括身體檢查、口腔服務、內窺鏡檢查、排期手術、癌症治療等。其中治療癌症用的標靶藥物,港深之間的價格差距可以大至10倍。有保險公司開始接受內地求醫項目,納入其受保計劃,也有積極推動和內地醫療機構合作。這給本地的私營醫療帶來新挑戰,未嘗不是好事。
在政府主導下,公營醫療開始推動收費及管理改革。私營醫療的改革,包括醫療保險及服務機構等,亦已經刻不容緩。
作者為香港中文大學醫院行政總裁
[信健康] 醫療通脹下的改革挑戰,專業資訊可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