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女子無酒精無肝炎仍患肝癌 醫生揭背後元兇

一名生活習慣健康的女子,平日不喝酒,亦沒有B型或C型肝炎病史,近日卻確診「巨大肝癌並已轉移至肺部」。醫生追查後發現,她過去二十多年每日早餐都吃花生醬吐司,懷疑與長期攝取受黃麴毒素污染的食物有關。事件提醒市民,即使被視為健康食材,若處理或保存不當,亦可能潛藏癌症風險。
二十年如一日早餐 竟引發嚴重癌症
台灣營養功能醫學專科醫生劉博仁早前在社交平台分享病例。患者在一次因消化不良求醫時接受檢查,驚覺肝臟出現大型腫瘤,並已併發肺臟轉移。由於她平日沒有飲酒習慣,亦沒有肝炎帶菌,醫生進一步追問飲食習慣,發現她二十多年來每日必食花生醬吐司。醫生推斷,長期進食可能含有黃麴毒素的花生製品,是誘發肝癌的重要因素。

花生營養價值高 受污染卻成隱形殺手
花生含豐富不飽和脂肪酸及植物蛋白,一般有助心臟健康,因此一直被視為「健康食物」。不過,若在高溫潮濕環境下保存不當,花生及其製品容易受黃麴黴菌污染,產生黃麴毒素。
黃麴毒素屬於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認定的一級致癌物,與肝癌、腎癌、胃癌等多種癌症相關。由於毒素耐高溫,即使經烹煮亦難以完全破壞,一旦長期攝入,會對肝細胞造成慢性傷害,增加突變及癌變風險。
受污染食材不限於花生
除了花生及花生醬,其他常見食材亦可能帶有黃麴毒素,包括:
- 穀物(粟米、麵粉、地瓜粉等)
- 堅果類及豆類
- 醃製品及乾貨
- 咖啡豆,甚至部分中藥材
專家指出,若食材未經真空包裝、或開封後沒有冷藏及密封保存,便容易成為黴菌滋生溫床。對長期進食者而言,潛在風險不容忽視。
醫生建議:選新鮮、未加工的花生
劉博仁提醒,市民若喜歡花生製品,應以「新鮮即製」為原則。新鮮帶殼花生較易辨認外觀是否發霉,可減低誤食風險;相反,加工後的花生醬、花生粉,原料質素難以判斷,更需要留意來源。
他又建議,市民購買後應妥善保存,避免放置在潮濕或高溫環境,開封後應盡快食用,避免長時間儲存。飲食方面應保持多樣化,避免長期偏食單一食材。
黃麴毒素誘發肝細胞突變
研究顯示,黃麴毒素是誘發肝細胞突變的主要毒素之一。
慢性影響:長期攝取會導致肝臟細胞受損、基因突變,增加癌變機率。對B型或C型肝炎帶菌者而言,風險更高。
急性中毒:一次大量攝入受污染食物,可能出現噁心、嘔吐、腹痛、痙攣,甚至引發肝腎衰竭或死亡。
醫生特別提醒,喜歡以花生配酒的人士,若同時長期飲酒,更屬高危群組,應特別小心。
肝癌早期無聲無息 7大警號要留意
肝癌早期通常沒有明顯徵狀,容易延誤診治。醫生提醒,若出現以下情況,應盡快求醫檢查:
- 持續消化不良或食慾不振
- 上腹或右上腹隱痛
- 明顯疲倦或體重快速下降
- 皮膚及眼白發黃(黃疸)
- 腹部脹大或出現積水
- 容易瘀傷或出血
- 不明原因長時間發燒
健康食物也講求保存與份量
花生醬在不少人口中是營養早餐的代名詞,但這宗病例反映,「健康」不等於「無風險」。任何食材若存放不當或過量食用,均可能成為致病來源。
專家強調,市民應注意食材來源、保存環境及食用份量,避免長期依賴單一食物。保持均衡飲食、選擇新鮮食材,加上良好生活習慣,才是守護肝臟健康的最佳方法。
醫學界提醒,肝癌是本港常見癌症殺手之一,而黃麴毒素污染往往難以察覺。這宗病例為大眾敲響警鐘:日常飲食應重視來源與保存,切勿掉以輕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