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不副實的「粉瘤」

醫學名稱多如牛毛,即使醫護人員也難以一一記清,遑論普羅大眾。所以坊間常常出現一些俗稱,例如稱甲狀腺腫脹為「大頸泡」;不管是皮膚瘜肉、疣還是蟹足腫疤痕,一概稱之為「肉芽」等。常見的皮膚問題「粉瘤」也是一例。事實上,粉瘤的正式醫學名稱應為「表皮囊腫」(Epidermoid Cyst)。
人體皮膚分為表皮層、真皮層和皮下脂肪,而粉瘤的形成是由於表皮細胞植入真皮層,令角蛋白(Keratin)積聚,形成囊腫。患者的表皮下會出現球狀硬塊,中間或有小洞,初期一般不痛不癢,一般可先行觀察,但若出現紅腫、脹痛甚至含膿等發炎情況,便應立即治理。
手術治療是根治粉瘤的唯一方法,但傳統切除粉瘤手術的概念,是不想弄破粉瘤,要全個完整地取出,於是這樣一來,傷口就會比較大,有時候手術後的傷口可能會比囊腫本身引起的問題更大。若粉瘤位置在面部、關節等,更會影響外觀或關節活動,為患者帶來不便。過往,筆者曾接觸一些本身有疤痕體質的患者,在接受傳統切除手術後,雖然「表皮囊腫」得以清除,但所留下的疤痕卻形成「蟹足腫」,真可謂接「腫」而來。
近年,醫學界發展出利用激光微創手術消除粉瘤。過程中,醫生會先利用二氧化碳激光,在囊腫最接近表皮的位置開一個約2至3毫米的小洞,然後將囊腫內的分泌物擠壓出來,並以精細的外科儀器取走包膜。術後傷口細小,留下疤痕的風險較低。不論是傳統切除手術抑或激光微創手術,復發率均為2%至3%左右,兩者皆可採用局部麻醉於日間治療中心進行。
容易上口的俗稱有助醫學資訊的傳播,不能完全否定,但若俗稱帶來誤解,例如以為「粉瘤」是腫瘤,或以為它與粉刺類近,便不得不多加留意了。
作者為外科專科醫生
[信健康] 消除粉瘤非難事,專科資訊要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