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分手

李維榕博士 | 2023-02-19

這是學校轉介過來的個案,一個只有6歲的小女孩,長得十分可愛。
但是老師發現她在課堂上情緒低落,躲在一角,不與別的小朋友交流。學校要求我們為這小女孩做一次家庭評估。
我們的評估流程,就是請父母自行交談半小時,同時量度孩子對父母交談時的生理反應。不過這父母談不了幾句,就爭吵起來,孩子在旁顯得十分不安。我們看到她如此難受,決定半途終止父母交談。但即使只談了十多分鐘,仍然量度到孩子連續心率超高和手汗增多,這顯示她對父母這種交談形式,產生極大焦慮。
我們問孩子為什麼會有如此強烈的反應,她毫不猶豫就告訴我們:「我不要父母離婚,我不要他們分開!」
原來孩子父母已經分居,卻無法對小孩的撫養安排達成協議。他們都說希望和平分手,只是千愁萬恨,兩人都控制不了,一開口就互相指摘。其實已經找了律師,也做過調解,不過每句話仍是舌劍唇槍,好像非要置對方於死地不可。
千萬別低估家庭破裂會給人帶來多大傷害,受了傷的人在掙扎當中,往往全部理智都被情緒蒙蔽,這父母二人也沒有例外。看來父親並不情願分手,在憤怒中不斷指摘母親的不是,處處為難,母親也不示弱,針鋒相對。為了爭取女兒的撫養權,更是一觸即發,一個說:「大不了就上法庭!」另一個答:「打就打,你要打多久官司我都奉陪!」
女孩在旁急得團團轉,不斷自言自語:「要吵架了!」「又吵了!」「媽媽快哭了!」
她很快就畫了一幅漫畫:畫中有陽光、有花草、有手拖手滿面笑容的爸爸媽媽,還有一個跟在父母身旁十分開心的小女孩!
圖畫中的溫馨與室內的對峙是兩個完全相反場面。明顯地,孩子是用繪畫來排解自己內心的焦慮,並非父母不知道小孩心事,他們爭論的正正也是關於孩子的處理。問題是,父親無法掩蓋內心激動,悲憤不已;母親宣稱談不下去,卻忍不住處處反擊。明知道這樣不能解決問題,只是氣在心頭,愈談愈生氣,愈談愈轇轕難分。這種情況,誰也不能插口。
這場面女兒已經見過無數次,只有她不停在當中為父母周旋,雖然毫無作用,仍然不離不棄。

父母可能不會為了孩子而不分開,但起碼分手要分得乾淨。

孩子聲音
我問她:「你最憂心的是什麼?」
她一再重複:「我不要他們離婚,我不要分開來住!」
這是一個讓人無法回應的難題!
我又問:「如果他們暫時無法做得到,你可以有別的要求嗎?」
她說:「那麼,不要吵架,不要打官司!」
孩子真的很講道理,如果一定要分手,就不要吵架,不要打官司。做不到前者,起碼要做到後者吧?父母聽着孩子的表達,面有難色。不是無動於衷,可是為了替自己辯護,免不了又把箭頭指向對方,不談猶自可,一談又必然爆發。多年來解決不了的前因後果,恩怨情仇,全部又再重複一次。
孩子看着,由本來十分雀躍為他們尋求出路,最後也不得不心灰意冷。她在自己的家庭漫畫上,用鉛筆在父母中間重重地畫了一條界線,很苦惱地說:「沒有用了,他們一定合不來,那我怎辦?我要跟誰才好?」
看着小孩的無助,就算即時沒有答案,也必須先去安頓她的情緒。我對她說:「先不要着急,把你的想法一一寫下來,我們再嘗試!」
孩子很聽話,有板有眼地在漫畫空白的地方寫下:1.不要離婚;2.不要分開住;3.不要吵架;4.不要上法庭!
我們幫着孩子,拿着她寫下的要求,又再次一項項地向父母提出,重複又重複,讓父母避無可避,直到他們從只顧互相攻擊的對峙中,漸漸抽離出來。從極端憤怒以至不顧一切的衝擊,變得無奈,開始承認面對關係幻滅心中所承受不了的無助。這是父母必須經歷的過程,因為大人必須面對自己的悲傷,才有能力回應孩子的需求。這也是一個千軍萬馬充滿張力的過程,治療師必須擴大孩子的聲音,才有可能讓忙於互相廝殺的父母聽得入腦。
父母責任
「聆聽孩子的聲音」,是我們治療團隊一個重要的臨床研究範疇。不止要聽到,還要擴大,讓這聲音的內容成為整個家庭會談的重點,促使父母化干戈為玉帛。因為孩子的聲音往往微弱,很容易給大人的聲音蓋過,所以很多孩子都知道,只有以行為或精神失控才有辦法取得大人的重視。如果父母早點聽到他們的聲音,就會發覺小孩是十分有彈性和可以理喻的。尤其是當父母遇到重大心理創傷時,不由自主的就會像個孩子,反而是他們的小孩,會像個大人,處處為他們着想。孩子的聲音,可以為父母帶來療癒。
小孩最大恐懼就是父母分離,而工作上令我們最心痛的,也是目睹孩子面對這個噩夢成真。我不會勸導父母為了兒女而不分手,畢竟不是所有婚姻都能白頭偕老,但起碼分手分得乾淨,不要在怨恨中繼續把傷口抓得鮮血淋漓,讓孩子在年年打官司中長大,這是父母的基本責任。
撰文 : 李維榕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