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公共醫療資源 醫管局推新措施減藥物浪費

公共醫療資源珍貴有限,如何把公帑用得其所,確是一門大學問。目前,在政府大幅補貼超過九成藥費下,醫管局病人只需付出15港元,便可以獲得每種藥物最多16星期份量的處方。
這種高補貼藥費制度能夠讓市民以低廉價錢獲得適切藥物治療。然而,面對藥物成本持續上升及資源有限的挑戰,醫管局有必要持續優化藥物配發機制,減少藥物浪費,以確保公營醫療系統可持續發展。
藥物開支近年持續攀升,2023/24年度醫管局的總藥物開支達131億元,其中三分二屬門診藥物開支,門診藥物開支中九成是專科門診,一成為普通科門診。醫管局聯網服務總監鄧耀鏗醫生解釋:「隨着人口老化加劇,慢性病患者數量不斷增加,為醫療系統帶來長遠的需求壓力。此外,擴大藥物名冊、引入治療成效更佳的新藥也牽涉更高的成本。」
面對這些挑戰,醫管局一直定期檢討藥物配發機制,確保有效運用資源。參考不同數據及經驗,醫管局留意到「有需要時服用藥物」,如止痛藥、治療便秘藥物、去瘀藥膏等因應偶發性情況使用的藥物,較大機會出現處方過剩情況。這類藥物因只需按病情有需要時服用,相比要持續服用的慢性病藥物更容易產生浪費。
分兩階段實施優化
針對上述情況,醫管局將由3月24日起分兩階段實施優化配藥措施。

在第一階段,所有出院、專科門診及普通科門診病人的藥物,每次配發期將不會多於24星期。如病人獲處方多於24個星期藥物,醫管局會安排病人分期覆配相關藥物。同時,將調整「有需要時服用藥物」的配發量,如病人獲處方有關藥物多於28日及醫生沒註明數量,系統會自動設定配發量為處方的25%。
醫管局總藥劑師崔俊明舉例說明:「以常用的撲熱息痛為例,若病人獲處方16星期的藥物,系統會自動設定派藥量為25%,即約4星期用量。但醫生亦可按病人臨床情況,於系統中設置相應的藥量百分比。」
第二階段措施則預計在今年第四季落實,將進一步優化「有需要時服用藥物」的配發。屆時,部分指定類別的「有需要時服用藥物」,每次最多只獲發8星期配發量,或按需要8星期覆配一次。
崔俊明強調配藥措施具有靈活性:「藥劑師會視乎病人個別情況作出安排,例如行動不便的長者或輪椅使用者需長途跋涉來覆診,我們可以酌情一次過配發藥物。同時,我們也鼓勵病人若家中尚有剩餘藥物,應主動告知醫生,以便相應地調整處方量,減少浪費。」
新措施預料可減少65%「有需要時服用藥物」的浪費,估計可節省數以千萬元計的藥物開支,資源可用於引入更多新藥。
長遠而言,醫管局會進一步優化藥物配發期,並配合政府預計於2026年第三或第四季推行的社區藥房計劃,讓病人可在就近的社區藥房便捷取藥,進一步提升用藥安全和減少藥物浪費。
確保資源精準投放
除了優化配發藥物機制,醫管局亦正積極思考在現行高補貼藥費制度下,如何善用有限資源、更精準地惠及更多有需要的病人。
鄧耀鏗醫生說:「政府藥費補貼率高達九成,遠超鄰近地區。社會一直有討論在減少藥物浪費時,如何通過合理調整收費增加資源,並將資源投放在有需要的病人身上,包括擴大藥物名冊,引入更多癌症及罕見病新藥,讓有需要的病人能以可承擔的價格獲得適切治療。」

醫管局現正進行服務收費檢討,並一直按既定機制與政府就調整收費進行磋商,會於完成檢討後向政府提交建議方案,期望收費檢討能達致鼓勵慎用服務,引導資源至最有需要及危重病病人,增加支援有經濟困難患者,以加強公營醫療服務的可持續性。
撰文 : 醫院管理局
[信健康] 善用公共醫療資源,醫療資訊要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