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模治療的應用與文化關係

吳崇欣 | 2024-05-28

和很多心理治療一樣,基模治療也源於西方。在我學習基模治療的過程中,其中一個最大困難是,怎麼我聽起來那些耳熟能詳的東西,在培訓師口中那麼十惡不赦?

這也算「引發內疚」的語言嗎?不是所有父母都大概說過差不多的話嗎?

諸如此類的例子,不勝枚舉。

靜觀練習讓我學會「不落兩邊」,在這個時候發揮很大作用。我不急於定義事情,而保持最大開放度,去明白自己感受與頭腦認知的落差。「好吧,就當我有這一個基模吧,那會怎樣?」

我奮勇探索、想像、理解、閱讀……亦聆聽個案的故事。然後才明白到,也許有些我感受到的矛盾,是由我的成長而來。姑且先用這些基模定義,然後才去挑戰它。

第一樣我深深體會到,在基模治療中所指「糾纏不清」的人際關係在華人社會的普遍性。因為比起西方社會,我們多以關係來定義自己,故此對於「界線」有不一樣的體會。當我們需要保持清晰界線時,可能保有了自主需求,卻難以不失去一些連結的需要。

比起西方社會,華人多以關係來定義自己。

大家必須勇於追求更深刻的連結,才能站得住腳去守這種「清晰界線」。例如說:「因為我視你為至親,我願意冒讓你誤解我或生氣的風險,來跟你說清楚我真實的心思。」而我正在追求的,其實是跟你更深層的連結,一種雙方能互相接納大家的不同信任感。

那是一種深刻而不能被動搖的安全感。

多年前,在我還當記者的時候,訪問一個精神科醫生,我忘記了他的名字,卻記得他說:「因為我兒子是玩音樂的,我學會了:他是我兒子,雖然不明白他,但無論如何都接受這個和我期待有所出入的他,因為我愛他。」我猜因為那時候太年輕,聽一個成熟男士講「愛」字覺得太肉麻,所以記到今天。

如今我才真正地明白到,這個父親在這段說話中,能給予他兒子的那份深刻連結與安全感,有多麼氣勢磅礡。

必須對這樣的深刻連結懷有信念,才敢與親密的人「劃清」界線,合乎西方社會的健康水平。因為,在我們的文化中,親密盡在不言中。

作者為註冊臨床心理學家
www.mindfully.hk

[信健康] 適度深刻連結信念,情緒資訊可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