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灸與三伏天

簡家豪中醫 | 2025-07-10

天灸就是發泡灸,就是貼藥在穴位上,令穴位上的皮膚起水泡,從而達到治療目的。一年中任何時間都可以做,配合中藥治療,很多青少年的哮喘問題都能斷根,但因為會起水泡,並非每個患者都能接受;而身體虛寒的哮喘患者,在三伏天做天灸效果特別好。為何指定在三伏天做天灸?要先了解五行的金和肺。

肺、大腸、皮膚、鼻、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同屬一個系統,就是中醫的肺臟。而中醫的肺臟在另一個更大系統內,就是金!三伏天分初伏、中伏、末伏,三天都是庚日。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為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第一個庚日為末伏。

庚在天干內屬金,庚日當然也是屬金這個系統。金,是重,是降,在立秋前後,大自然通過金這個系統,分批將地面上的陽氣壓入地下,所以在三伏天做天灸是針對虛寒的病人。

引導暑氣入人體

夏天地面上暑氣滿溢,暑氣在三伏天會分批進入地底,直至地面轉涼,就秋天了。中醫就利用這個天時做天灸,用藥物把穴位打通,引導暑氣從穴位進入人體,溫熱臟腑、驅散寒邪。這個溫熱的力度比一般的艾灸強很多,能更透徹把陽氣貫入臟腑,把體內寒邪散盡。所以三伏天的天灸,廣泛應用在各種虛寒的病患身上,醫師將藥物敷在不同的穴位上從而達到治療不同臟器的寒證。利用天灸敷中脘、胃俞、足三里等脾胃相關的穴位治療睡眠窒息症,效果也很好。

但非所有人都適合在三伏天做天灸,簡單來說:寒證宜,熱證不宜。

現時,三伏天的天灸主要沿用明末清初名醫張璐治療寒性哮喘的方法,詳細記載在他所著的《張氏醫通》,「方用白芥子淨末一両。延胡索一両。甘遂、細辛各半両。共為細末。入麝香半錢。杵勻。薑汁調塗肺俞膏肓百勞等穴。塗後麻瞀疼痛。切勿便去。候三炷香足。方可去之。十日後塗一次。如此三次。病根去矣。」張璐特別指出,敷藥後出現灼痛要繼續敷,待三炷香燒盡,約個半鐘,才把藥物移去。出現灼痛仍繼續敷,便一定會出水泡,所以出水泡是天灸的副作用,而不是醫師出錯造成。

在三伏天做天灸效果特別好,個別人士例如皮膚敏感者,事前必須告知醫師,避免敏感發作。 (網上圖片)

津液虧損者不宜

每年三伏天做天灸時,陽氣的強度是由夏天所積存暑氣多寡決定。天氣愈熱,暑氣愈重,天灸的熱力就愈大。醫師可根據每年暑氣多寡、患者寒邪輕重、患者津液的情況,還有患者皮膚的柔嫩程度決定敷藥時間。寒性哮喘的病患,體內水氣泛濫,真的需要起水泡,其療效才會好;但一般的寒證,就不一定需要起水泡。皮膚過敏患者一定要告之醫師,讓醫師決定是否適合做三伏天天灸。另外,津液虧損人士也不適宜做天灸,具體需要中醫師判斷,避免造成「烤焦」。

從三伏天天灸,我們可以很具體地看到中醫如何治病。三伏天天灸效果很好,但它只是中醫其中一種治療方法,必先經中醫師診斷,針對具體情況進行,才能得到理想的治療效果。

作者為註冊中醫(全科)

[信健康] 三伏天天灸注意事項,醫師資訊可分享!【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