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基模治療 同時治癒自己

吳崇欣 | 2025-05-20

在追求國際基模治療協會(ISST)認證的過程中,督導經驗徹底改變了我。

遇過的督導,大多體現了基模治療中的「有限度再撫育」(Limited reparenting)精神,被他們指導時,感受到被滋養和尊重。當自己接受督導培訓,才真正理解這層意義,並反思過去督導們如何實踐這種精神:他們適時教導、挑戰,始終以關懷和信任作鼓勵。

我曾向來自世界各地的督導學習,學到很多,卻常被問:「為何換督導?」在靜觀修行路上,到過多國參加靜修,亦曾被質疑「為何不專注某一方法?」我不認同只從一人或一法學習,相信批判思考和臨床經驗會指引出最適合的路;這觀點也許與我國文化中,學生被期待忠於一師的理念不同。

有限度再撫育

學習基模治療時,遇到能夠坦承自身局限的督導,引導我尋求專家幫助,或感知到自我懷疑並給予鼓勵,關心內心的掙扎,這些跟早年的經驗很不一樣。

雖遇過少數善良且知識豐富的督導,但大部分經驗,都和「有限度再撫育」扯不上邊。

在香港讀臨床心理學時,雖遇過少數善良且知識豐富的督導,大部分經驗都和「有限度再撫育」完全扯不上邊;許多督導都很自我中心,享受批評學生,有些甚至根本不喜歡臨床心理學家工作,使人非常氣餒;記得第一次實習,我聽到案主故事而熱淚盈眶,卻被批評不專業,不適合當臨床心理學家。

「真實」在治療與督導中都不被重視。這和我學習基模治療的經驗形成強烈對比,亦讓自己明白到,督導的「權威角色」,並無助於學生發展出「情理兼備的成人模式」。

當年的我,遭遇過很多挫折,要適應不同社會階層的溝通方式、因英文根基不佳報告不及格、被督導作人身攻擊,都曾讓自己懷疑這個專業。後來成為註冊臨床心理學家,挑戰用英文教靜觀、開診所、出版書籍、繼續進修。直至遇見基模治療,才明白當年被督導的生涯中,也許沒遇見很多「健康成人」。

剛完成了第三本書《基模治療》,舊督導的序文,讓我十分感動,提醒自己,渴望能用相同暖意引導學生。相信一切源於內在,督導應該讓治療師更健康,才能使他們更有效地協助個案。

作者為註冊臨床心理學家

www.mindfully.hk

[信健康] 學習有限度再撫育,心理資訊可留意!【更多 健康資 訊: 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