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醫生會被AI取代嗎?

面對AI(人工智能)發展迅速,各行各業都有被AI取代的恐懼。服務社區的家庭醫生,將來都會被AI取代嗎?「不會!」英國劍橋大學健康服務研究榮休教授Martin Roland,7月13日於香港家庭醫學學院第三十五屆「孫中山演講」開始時,肯定地告訴聽眾,人工智能無法取代家庭醫生。
Roland教授是學院的老朋友,也是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客座教授,今次學院邀請他在院士頒獎典禮作演講嘉賓,主題為「家庭醫生有何用(又會被人工智能取代嗎)?」

Roland教授先引述已故美國教授Barbara Starfield一個極重要的研究結果。Starfield教授生前任職於全球頂尖的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公共衞生學院,致力研究和推動全球基層醫療發展,1998年,她與團隊在著作《基層醫療:平衡健康需求、服務和技術》中,發表一個觀察研究:他們比較全球多個已發展國家,發現若某國的基層醫療發展愈強大,國家的各項健康指標和成果都按比例地變得良好。當中最突出的負面例子就是美國:美國的尖端醫療科技發展公認最強,但其基層醫療發展卻最弱,結果得出的各項國民健康指標都明顯最差。而最佳的正面例子是丹麥,其政策盡力支持基層醫療發展,例如關閉大型醫院,將醫療資源盡量用於社區,得到的健康成果也是各個已發展國家中最好。
而發展強健基層醫療的關鍵角色,就是在社區最前線接觸大眾的家庭醫生。
提升診症質素
家庭醫生的重要角色,是社區病人的首個接觸點,AI將會取代這個角色嗎?不會。診症是醫者與患者的重要接觸,是人與人建立專業關係的時機。但現在常有詬病「醫生在診症時只是看着電腦,一眼也沒望過我!」時間緊迫也許是藉口,這方面AI卻可以幫上大忙;現時,不少AI程式有「環繞式記錄抄寫」(Ambient scribe)功能,診症時可自動記錄、整理、儲存醫者和患者的對話,令醫生可專注和病人溝通,改善診症的體驗和質素。
稱職的家庭醫生當然要提供高質素服務。家庭醫生理解到每位病人都是獨特的,而每個醫生的觀點和處理重點亦有所不同,故此,醫生必須持續進修以維持「卓越臨床質素」,這方面,AI能幫助醫生在接受培訓和作出臨床決定時的需要;當然,AI也有其限制,但善用人工智能肯定可以令家庭醫生做得更好。

若要家庭醫生發揮出最好的角色,與病人維持長期關係,「持續的照顧」非常重要。Roland教授引述2022年挪威一個觀察研究,評估家庭醫生的持續照顧時間,與病人使用急症服務、急症入院和不幸死亡的關係:假設病人與固定家庭醫生相處年期是1年或以下、以上3項風險的機率為1%,年期有2至3年的病人,使用急症服務的風險減至0.87%,若有15年或以上更減至0.7%;急症入院,年期有2至3年的風險為0.88%,15年或以上為0.72%;死亡率方面,2至3年風險為0.92%,15年或以上更降至0.75%!簡單地說,若不想經常看急症、出入醫院,而且可以更長壽,找一位適合的家庭醫生長期跟進健康肯定有幫助!
加強團隊合作
家庭醫生的角色,還有「協調服務」和「全面照顧」。政府全力發展基層醫療,在全港18區設立地區康健中心,希望協助參加「慢病共治計劃」及其他政府支助計劃的社區家庭醫生,可以更有效做好協調服務與全面照顧。當中的成功關鍵,除了稱職的家庭醫生,還有「跨專業團隊」合作,包括護士、社工、物理治療師、職業治療師、藥劑師、營養師、牙醫、視光師、中醫等,目的為大眾帶來更愉快、健康的生活。
Roland教授用了兩位本港學者的引述作總結。港大家庭醫學及基層醫療學系榮休教授林露娟指出,「將醫療服務從醫院轉到基層醫療,是解決醫療成本上升,保障健康公平和服務質素的唯一方法。基層醫療的發展,已從以往治療簡單的小毛病,改變到長期照顧患有多重病症、擁有更複雜生理心理社會問題的病者。」同系現任系主任黃志威教授則指出,「不同崗位的家庭醫生,從服務草根街坊到大學做研究,都必須趁着政府推行基層醫療改革的大勢,把握這獨特的機會同心合力,幫助香港市民。途中可能困難重重,但我深信家庭醫學和基層醫療定必會有更光明和美好的未來。」
家庭醫生不會被AI取代,更會在醫療系統和基層醫療發展,以及維護大眾健康上貢獻更多!

撰文 : 顏寶倫醫生
[信健康] AI與家庭醫生關係,醫生資訊要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