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情緒價值 看都市人心理營養

早前「南京紅姐」事件,讓「情緒價值」這名詞走進大眾視野。都市生活節奏急促,我們習慣以理性衡量事物:金錢、效率,卻忽略了情緒價值這無法量化但人人渴求的心理滋養。不然也不會出現紅姐這荒謬事件!
「情緒價值」(Emotional Value)原屬經濟學與行銷領域,由美國愛達荷大學商學院教授Jeffrey J. Bailey於2001年提出,指企業透過產品或服務營造愉悅感、認同感與互動體驗,提升客戶忠誠度與滿意度。延伸至心理層面,情緒價值即個人能否激發他人正面情緒,讓人感受到被支持、陪伴、接納與欣賞,從而產生平靜、幸福與滿足感。
激發工作動力
這種情緒回饋不只來自他人,也可以由自己提供。當我們學會理解與接納自己,同樣能獲得情緒價值;反之,若長期缺乏正面情緒滋養,即使物質條件充裕,也可能陷入空虛、抑鬱或情緒麻木。

情緒價值不只存在於行銷層面,更常見於職場與人際關係。當員工的努力被肯定,便能激發工作動力;在家庭、伴侶或親子關係中,一句體貼的回應、一個理解的眼神,都能成為重要的情緒支撐。
例如,男朋友說:「累透了,沒辦法聽你說話……」女朋友的回應可能是:「你今天加班一定很累,是否公司有什麼狀況?你先休息一下,想說時再告訴我吧。」這是一種提供情緒價值的方式;但若回應是:「你累?我等你一個晚上就不累嗎?」則可能令雙方情緒更加緊張。其實,二人都在尋求情緒價值,只是表達方式不同。
強調內在轉化
忙碌的都市人常忽略自己的情緒需要,甚至不懂如何提供或自製情緒價值,表達藝術治療便能發揮作用。它不以語言為唯一媒介,而是透過視覺藝術、音樂、舞動、戲劇與文字等形式,幫助個體察覺並表達內在情緒,重建與自我及他人的連結。在創作過程中,參與者不需要追求技巧或美感,而是學習如何感受、表達與接納情緒;情緒價值的重建,不在乎外在評價,而在於內在轉化。
在《藝述樹窿》這片空間,我們不妨重新思考:是否給予自己足夠的情緒價值?是否願意透過藝術,為情緒找到出口?或許,在一筆一畫、一聲一舞之間,我們能重新拾回那份被遺忘的情感需要。
作者為註冊藝術(表達藝術)治療師
[信健康] 都市人忽略心理營養,情緒治療資訊可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