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科醫生謝德新 醫治實體的心也治療病人心靈

張綺霞 | 2022-11-11

心臟雖小,卻是主宰生命的器官,作為心臟科醫生,謝德新見證過無數生死,連他父母也一度在死亡邊緣徘徊,幸好得到及時救治,這些經歷成為他從醫的動力。行醫多年,他認為疾病帶來的心理壓力,往往比身體實際問題影響更大,因此在治療外,他亦會多開解病人。「心臟科不只醫治實體的心,也要治療其心靈。」
為了勉勵病人改變生活習慣,重拾健康,他做了一件高難度的事——在四十多歲毅然減肥,如今52歲身形依然保持得很弗。「醫生的工作忙碌,但我仍有時間做運動,相信其他人都可以。」他強調,無論什麼運動,對心臟都是好事,「最重要是踏出第一步先動起來」。

心臟科醫生謝德新不只醫治病人實體的心臟,也兼顧其心靈所需。(吳楚勤攝)

謝德新最初選擇修讀醫科時,對前路想法仍未清晰,每個專科範疇都嘗試過,「外科醫生做手術多,內科醫生如偵探,分析多,心臟科則有點特別,雖然是內科卻也會做手術,兩個範疇都要兼顧。」促使他選擇心臟專科的是父母患病的經歷。「媽媽在我大學三年級時突然在家中暈倒,作為醫學生並非什麼東西都了解,我手足無措,不知如何應對,到了醫院,醫生發現媽媽心跳慢,有些心臟傳導阻滯,最後要裝起搏器。」
到他接受第一年內科專科培訓時,爸爸有天突然心絞痛,要入院做心導管檢查及通波仔手術,他見證手術成果,非常讚嘆,「一條導管轉來轉去,就能處理心臟毛病,很厲害,那一剎那我知道自己最想做的就是心臟專科。」此後他完成培訓,落手做過不少心導管檢查及通波仔手術,父親的痊癒經驗一直推動他追求進步,「我對這兩種手術興趣特別大,要求特別高。」

父母都曾有心臟問題,幸好得到及時救治,有關經歷成為謝德新的行醫動力,圖為他和父母合照。(受訪者圖片)

做心臟專科,他認為最重要的是有使命感,願意急病人所急。「許多情況都非常緊急,要即時處理。」他記得實習時每次收到急救call,都會跑去病人身邊看診,有護士看到嘲諷說:「看你能跑多少年?」聽到後他也想,日後這一切變成恒常,自己會否失去從前的一團火?多年後回看,他慶幸自己仍保持熱誠。「看戲途中或洗完頭準備剪頭髮時收到call,我也是立刻跑回去。因為心臟病、尤其是心肌梗塞,是與時間競賽,愈快得到治療,存活率或癒後復原會有很大差別。」
病人家屬信任
謝德新強調,病人從到急症室求醫至做手術重新通血管,要盡量控制在一個半小時之內。「是困難的,但這不是一個人去做,而是整個團隊合作,各方面都能配合才能將時間盡量縮短。」
港人平均壽命愈來愈長,老年人遇到心臟問題是否冒險做手術,對病人和家屬來說都是艱難的決定。「醫生未必每個病人都能救回,只能盡力。」最近他遇到一個92歲的女病人因心口翳悶求醫,檢查之下發現兩條心臟血管都有問題,其中一條已全塞,另一條則塞了九成,要盡快做手術。手術風險很高,但不做的話再發作時將無法救治。家屬拿不了主意,問病人本身,她坦然說:「生死有命。」因此決定做手術,最後手術成功,她順利出院。
十多年前謝德新曾遇到一個急性心肌梗塞的男病人,六十多歲,送到醫院時血壓很低,心跳很慢,沒什麼反應,他擔心已出現腦缺氧情況,跟家屬討論要不要做手術,因為病人身體狀況差,可能在手術過程死去,就算手術成功,亦可能因為腦缺氧變成植物人。家屬決定放手一博,幸運地手術成功,病人痊癒出院,十多年後有醫生問謝德新記不記得這個病人,原來病人是該醫生的好朋友,他很感激謝德新讓其友人重拾健康。
有些人能熬過難關,但也有些人熬不過,謝德新表示:「我只是分析所有因素,讓病人自行決定。」他希望病人都能及早發現問題,「有些年輕人不知自己有病,到病徵嚴重時看醫生,心臟情況已很壞,就算做手術也不代表能完全變回正常,所以應該早些檢查清楚。」
在病理分析及做手術以外,他亦要兼顧病人的心理狀況。「對於年輕病人,手術未必會有很大影響,但心理影響很大,會一直覺得自己有病,需要多些鼓勵。」例如有病人三十多歲就經歷通波仔手術,手術後鬱鬱寡歡,步行也會氣喘,覺得自己未病好,他開解對方:「就算經歷輕微心臟病發,有很多事情仍可繼續做,適當運動能幫助病情,亦能改善心態。」
心臟病中其中一個主要類別是冠狀動脈心臟病,簡稱冠心病,患此病的多是年長人士,但近年有年輕化趨勢,除了跟遺傳有關,也是生活習慣不良導致。「例如缺乏運動,飲食有很多反式脂肪。」他建議人們定期做身體檢查。「大部分隱性心臟病都可提前發現,就算身體瘦削、有做運動也可能有三高問題。」
44歲減肥
許多時,心臟病發的先兆都不多,突如其來,久不久就有年輕患者因心臟問題猝死的新聞,他很希望每個人都學會心外壓和使用AED機(自動心臟除顫器)。「AED機許多商場都有,但不是每個人都懂得用。如果是心臟病發或心臟有不正常跳動,很多時3分鐘內就會喪命,就算其後能救回,也可能因為腦缺氧變成植物人,救護車難以在短時間趕到,很需要靠身邊的人救助。」他解釋,訓練能給人更大的操作信心,希望能從學校開始廣泛傳授,「就算不是做到100分,懂得用也很好。我們不能只依賴醫護人員去救援。」
要身體健康,最重要是保持運動及健康飲食。「適量運動對身體有幫助。有足夠熱身的中度帶氧運動,對身體的好處多於壞處。」作為心臟科醫生,他也曾活得不太健康。從實習開始,體重不斷增加,他笑言:「做通宵時慣性吃消夜,一下子胖了很多,而且年輕時覺得那些疾病與自己無關。」飲食上他尤愛肥膩食物。「最喜歡餐蛋丁加凍奶茶」。
他一度減磅成功,但後來體重回彈,一直擺脫不了肥胖身形。「工作繁重,星期六日要陪小朋友去玩,完全沒有時間自己做運動。仍記得女兒未到5歲時,我帶她們到海洋公園,平時我穿西裝,看上去不胖,碰巧那天沒有穿,然後遇上病人,對方笑說:『醫生,你也有一點士啤呔。』」
年紀漸大,他感到自己有需要改變,尤其是他經常勸勉病人要活得健康。「說服人先要以身作則」。

謝德新減肥後練就腹肌,很多動作都能輕鬆應付。(受訪者圖片)

於是他44歲那年下定決心減肥,「那時我去美國受訓一年,身邊每個人都說我一定會變肥仔,四周有那麼多漢堡包和不健康的食物。我決定改變舊習慣,煮東西給自己吃,雖然很難吃(笑),卻可以多吃點菜,並開始做運動。朋友來探望我時,發現我不怕冷,瘦了很多,都擔心不已,以為我有甲狀腺毛病。」出發前他超過160磅,回來時已減至約140磅。
然而回到香港後,他恢復昔日的飲食和生活習慣,快要打回原形時,他開始有危機意識。「要改變一定要訂立目標。沒有目標就不會付出或犧牲。」思前想後,他決定以練出腹肌為指標,徹底戒掉甜食,少吃飯多吃菜,就算夜裏覺得餓也會忍着不吃,他笑指:「當成是幻覺,慢慢就會習慣。」平時則做健身,短短幾個月已看到成果,並且建立了良好習慣。
「從前我很愛喝罐裝咖啡,現在覺得太甜了,已不喜歡喝,其他甜點也是。這些食物添加了很多糖,身體其實不需要它,只是讓我們快樂,但快樂同時帶來很多痛苦。中年出現的許多毛病,都是過分攝取糖份導致。」
他間中會吃得豐富一點,體重偶爾有變化,但都控制在一定範圍內,「不會像從前那麼胖了」。如今他仍保持腹肌,兩年前做過心臟檢查很健康。

謝德新熱愛跑步,期望可挑戰全馬。(受訪者圖片)

從前他熱愛踢足球,後來傷及韌帶,被迫暫停,自第三波疫情爆發,連健身室也不能去,他轉為練習跑步。「發現很好玩,既可欣賞香港不同風景,又能減肥。」腳傷仍未好,正接受物理治療,因此他學會適可而止,「大概跑8公里就停,無謂弄傷自己,希望未來情況好轉可以跑全馬。」

謝德新小檔案
出生地點:香港
身份:港怡醫院心臟導管治療中心總監、心臟科名譽顧問醫生
學歷:港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英國皇家內科醫學院院士、香港內科醫學院院士、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內科)

撰文:張綺霞
[email protected]

心臟科醫生謝德新不只醫治病人實體的心臟,也兼顧其心靈所需。(吳楚勤攝)

謝德新很強調團隊合作的重要,圖為他與診所同事合照。(吳楚勤攝)

在行醫之外,謝德新(左三)亦從不同途徑推廣健康飲食習慣,希望人們能及早預防心臟病。 (受訪者圖片)

父母都曾有心臟問題,幸好得到及時救治,有關經歷成為謝德新的行醫動力,圖為他和父母合照。(受訪者圖片)

謝德新減肥後練就腹肌,很多動作都能輕鬆應付。(受訪者圖片)

謝德新熱愛跑步,期望可挑戰全馬。(受訪者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