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產前檢查發展 婦產雙雄守望孕育生命

醫院管理局 | 2024-10-30

懷胎10月,每位母親均盼望能平安誕下健康的子女,這在醫學昌明的今天,有賴一系列的產前檢查。醫院管理局(醫管局)致力推動產前檢查發展,包括擴展唐氏綜合症嬰兒及乙型鏈球菌篩查。當中,兩位醫管局婦產科翹楚多年來不時以「兄弟班」姿態合作推動公立醫院的婦產科服務發展,他們在行醫及傳授的路上各有體會。

準媽媽的產前檢查需要進行8至12次,以針對不同的需要進行診斷。其中唐氏綜合症產前篩查是一項重要檢查,影響寶寶及準媽媽的一生。30年前,僅三成唐氏綜合症嬰兒能被提前診斷出,因為檢驗主要透過羊膜穿刺術,有可能造成流產風險,令不少孕婦卻步,而且主要按孕婦年齡界定風險高低而建議進行。

產前檢查劃時代發展

其後,醫管局探索引入兩層篩查藍圖,首階段為所有懷孕11至13周產婦照超聲波量度嬰兒頸皮、檢驗媽媽的血清標誌物,分析低風險及高風險級別;再為高風險產婦安排第二層篩查,包括無創性胎兒染色體篩查、檢測媽媽血漿內胎兒基因等。曾出任醫管局婦產科統籌委員會主席,及屯門醫院/博愛醫院婦產科任婦產科部門主管、現職屯門醫院婦產科顧問醫生歐陽錦全指出,兩層篩查藍圖能更準確驗出患有唐氏綜合症的嬰兒外,亦保障產婦的安全,目前產前診斷比例已提升近九成。

歐陽醫生指推動藍圖的過程是「劃時代」:「要在8間產科醫院統籌,亦要向高層解說藍圖的成本效益及好處,背後經歷了很多努力,才可以圓滿推出,現時藍圖已經接上國際。」曾出任廣華醫院婦產科部門主管的顧問醫生梁永昌則形容孕婦檢測的發展就像「港鐵線」,檢測路線愈開愈多,檢測準確性提高。

過了產前篩查的一關,還要應對臨盆前可能出現的乙型鏈球菌。俗稱「B鏈」的乙型鏈球菌對新生兒的危害不能忽視,雖然早期感染率低,但一旦受到感染,出生後呼吸系統、腸道、腎臟或會受影響,可能引發肺炎、血液感染及腦膜炎,甚至需注射強心藥,康復後餘生都受後遺症困擾。醫管局自2012年起與衞生署母嬰健康院合作推行乙型鏈球菌拭子普及篩查,所有在公立產科產檢的孕婦,在懷孕35至37周時,均被邀請參與普及篩查,若檢查結果為陽性,帶菌孕婦在分娩時將接受靜脈抗生素注射,以保護胎兒健康。歐陽醫生及梁醫生早前更率領醫管局團隊,與衞生署聯手研究新生兒發病率,發現自普及篩查開始後,新生兒早發性整體發病率明顯下降七成半,證明篩查成效顯著。

見盡產科病房悲與喜

推動公立醫院婦產科服務發展之餘,亦見盡產科病房內的悲與喜,歐陽醫生及梁醫生對於醫治及傳授各有深刻體會。

歐陽醫生時常教導學生不要放棄,要戰鬥至最後一刻;事緣曾有一位風險因素不算高的產婦在生育後休克,徘徊生死邊緣,經過醫護團隊合力搶救,最終在5個月後康復出院,令他震撼:「縱使心中打定輸數,好似救不到,但你要做到最後一刻,發現原來是有機會可以救得到。」他同時寄語年輕醫生學習與實戰乃行醫之寶庫,應在錯誤及互相分享中學習。

歐陽錦全醫生認為學習與實戰乃行醫之寶庫,應在錯誤及互相分享中好好學習。(醫管局圖片)

至於梁醫生則主張「熟書不如身教」,希望教導年輕醫生與病人的溝通技巧:「巡房時提問,拿出電話搜尋很快便知答案,相較『熟書』,我更喜歡他們看我如何見病人、做產前診斷等,如何向孕婦解釋,怎樣跟媽媽聊天,都是Google搜尋不到的。」生兒育女殊不簡單,除了協助新生命誕生為無數家庭帶來歡欣喜悅,梁醫生多年來陪伴不少難以成孕或慣性流產的女士走過難關,明白孕婦在懷孕前後面對的身心壓力,期望透過不同途徑為產婦提供正確資訊。

梁永昌醫生主張「熟書不如身教」,希望教導年輕醫生與病人的溝通技巧。(醫管局圖片)

不時在項目合作聚頭的歐陽醫生及梁醫生,兩人淵源甚深,均師從香港大學醫學院前院長、前婦產科系主任馬鍾可璣教授,並於畢業後在瑪麗醫院/贊育醫院婦產科工作數年。兩人均對馬教授又敬又怕,憶述起醫學生及見習醫生時代「一起被鬧」,笑言「在走廊尾都聽到她罵人」,他們都感激馬教授雖嚴厲但極度照顧學生,遠在千里以外工作仍記掛學生需要。

彈指三十年,兩人年屆退休,他們在公立醫院的建樹獲頒醫管局2024年度傑出員工獎。

梁永昌醫生(左)與歐陽錦全醫生(右)曾一同於畢業後在瑪麗醫院/贊育醫院婦產科工作。今年二人獲頒醫管局2024年度傑出員工獎。(醫管局圖片)

撰文 : 醫院管理局

[信健康] 推廣產前檢查發展,醫療資訊要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