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是勇氣 從斷捨離到心靈重塑

早前參加由「毋忘愛」及「癌症資訊網」合辦的講座,聽范寧醫生分享「五嚐法」處理遺物,談及斷捨離的深層意義。斷捨離一詞源自日本,近年在香港蔚然成風,人人都說要「斷捨離」,但我們是否真正理解它背後的心理歷程?
心理空間大掃除
斷捨離不只是物理空間的整理,更是一場心理空間的大掃除。斷捨離原意是代表斷絕不需要的東西、捨棄多餘物品、脫離對物品的執着。後來,我們發現這個過程中,往往牽動內心深處的悲傷與不安,尤其處理遺物時。有些人囤積物品,是因為害怕失去;有些人無法放手,是因為物件背後承載人、事、情感的記憶──以為保留物品,就能保留那段關係。
心理學家Kübler-Ross提出的「悲傷五階段」:否認、憤怒、討價還價、沮喪、接受,正好說明我們在面對失去時的情緒反應。Grieving(悲傷歷程)不只限於失去親人,它涵蓋任何形式的失落──關係終結、身份轉變、夢想破滅,甚至生活方式改變。當我們斷捨離時,常會感受到一種無法形容的哀傷,因為我們正在告別某種熟悉的安全感;這份哀傷有時是潛藏的,若未被正視與梳理,可能轉化為焦慮、空虛甚至抑鬱。
學習與過去告別
無論面對離世親人的遺物或分手情人的禮物,當我們選擇放手,也是在學習面對與處理過去的故事。丟棄的不只是物品,更是與過去告別──這正是grieving的核心。因此,斷捨離不只是清理物品,更是一次心理療癒的歷程──哀悼過去,理解當中的意義,重新定義現在。這個過程或許痛苦,卻是重生的契機。當我們真正放下,空間變得清爽,心靈也獲得釋放。
在藝術創作中,我們也能體現斷捨離的力量。表達藝術治療透過創作來處理悲傷,讓情緒得以釋放與整合,重新建構自我。創作不只是表達,更是一種重建。
講座翌日,我整天在家收拾東西,整理多年文件與親人的遺物,也處理了當年病患時期的身體檢查菲林片,決定將它們作為藝術創作的原材料──我相信,生命中出現過的人與經歷,都是成長的一部分。
放下並非逃避,而是面對;不是遺忘,而是整合。願我們都能在「放手」之中找到力量,在「清空」中重建自我。
作者為註冊藝術(表達藝術)治療師
[信健康] 斷捨離可釋放心靈,情緒治療資訊可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