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障礙莫忽視 南亞女性保健康
過去10年間,南亞裔女性移居香港的數目不斷攀升。香港是一個商業大都會,經濟蓬勃、機遇處處,她們均渴望在香港就業,謀求更舒泰、更理想的生活,而且享用世界一流的醫療護理服務。話雖如此,礙於文化及語言上的差異,南亞裔女性卻往往是被忽略的一群,健康難以得到保障。
自出生以來,南亞裔婦女就被灌輸「保守內斂」的傳統思想。女性要守婦道、留守家中、沉默寡言;更不可與他人談論自己的問題,就算心中有萬千婦科疑問,也只能屈藏在心裏,絕不可與親朋好友分享,以免尷尬難堪。要她們寬衣解帶進行婦科檢查,更是要衝破重重障礙,非一時三刻可以接受!其實這樣十分危險,令南亞裔女性猶如在體內隱藏健康「炸彈」,她們只會在「炸彈」爆發時才驚覺問題嚴重。很多時,她們只在病情十分嚴重時才迫不得已求醫,錯過了及早治療的良機!
同聲同氣 衝破障礙
近年來,香港特區政府在多個社交媒體平台大力倡議「子宮頸普查計劃」,希望喚起適齡女性對子宮頸癌的關注,可惜南亞裔女性的婦檢比率仍然比本港一般人口低20%。
我們相信文化差異、語言障礙,均令南亞裔女性在獲取健康資訊,及至對婦檢服務的了解上困難重重,因此婦檢比率遠遠不及本港女性。
為衝破南亞裔女性進行婦檢的種種障礙,香港中文大學於2016年推行了一項子宮頸癌預防及篩查的多媒體計劃,並透過與社區中心和專門服務南亞裔人士的少數族裔協會合作,在社區廣泛推行。既然我們知道文化和語言是南亞裔女性不願接受婦檢的兩大主因,究竟如何令計劃針對此現況有效實行,繼而有效推動她們接受檢查?
首先,此計劃包含三大主要元素,包括派發文化相關的健康小冊子、舉行互動式健康講座、播放影片。聽到這些內容,你可能不期然在想:「真的奏效嗎?是否很沉悶?」為了讓普羅南亞裔女性明白預防子宮頸癌的要訣,我們特意將健康教育內容翻譯成她們的語言,包括烏爾都語、尼泊爾語和旁遮普語。
此外,內容和用語盡量顯淺易明,避免使用大量艱深難懂的文字,並且多用生動有趣的圖畫表達,而圖畫都是以南亞裔文化為主,容易引起南亞裔女性的共鳴。
至於健康講座方面,亦聘請了已受訓練的「同鄉」講員,減低南亞裔女性的隔膜,更容易向講員表達自己的想法和困難;就是連影片中的角色也是南亞裔人士,讓南亞裔女性感覺更「同聲同氣」,更能被打動和說服接受婦檢。
成效鼓舞 推而廣之
此項由香港中文大學推行的多媒體計劃取得空前的成功,已在社區接觸1061名南亞裔女性,並已在50多個合辦機構舉辦51個健康講座和影片播放環節,參與的南亞裔女性均讚不絕口,成效令人十分鼓舞!
她們認為透過這幾個渠道,的確令她們更為了解子宮頸癌,以及進行婦檢的重要性和方法。當然,她們尤其對簡單易明、文化適切的小冊子印象深刻,甚至影片中的主角也仍然記憶猶新,可見此計劃的教育內容已「深入民心」了!
單憑一個機構的力量實在很有限,要有效網羅社區中的南亞裔女性,合辦機構的確功不可沒!共有51間合辦機構答應持續支持此計劃,並願意在其機構內播放健康教育影片,以及派發相關的小冊子。此舉令預防子宮頸癌的訊息傳播得更廣更深!
2018年,香港中文大學再次進行研究調查跟進上述計劃的南亞裔女性,了解她們接受子宮頸細胞檢查的情況。
我們成功聯繫了371名曾參與此項社區計劃的南亞裔女性來進行問卷調查,在220名之前從未曾接受子宮頸細胞檢查的女性當中,有43名(19.5%)在參與社區計劃後已接受檢查,而有32名則已安排並正等候接受檢查。換言之,合共75名(34.1%)南亞裔女性在參與社區計劃後願意作出改變,踏出一步接受婦檢。
至於151名之前曾接受子宮頸細胞檢查的女性中,50名在參與計劃後接受檢查,而26名則按醫生的建議已安排並等候檢查。換言之,即使參與計劃前曾接受檢查的女性當中,仍有76名(50.3%)決定繼續接受檢查,情況令人鼓舞。
增撥資源 持續推廣
此項多媒體社區計劃有助增加南亞裔女性的婦檢率,不但讓她們了解疾病的知識,還鼓勵了她們在沒有徵狀的情況下主動接受檢查,以防患於未然。為擴大成效,政府應投放更多資源設計適合南亞裔文化的健康教育資料,涵蓋南亞裔人士的常見疾病,同時訓練醫護人員和翻譯員,令計劃可持續推行。
此外,應給予少數族裔機構和社區中心更多財政和人手上的支援,由它們主動推廣社區計劃,讓廣大的南亞裔人士受惠。
撰文:蘇幗慧副教授_中大醫學院那打素護理學院副教授
陳傲霜助理教授_中大醫學院那打素護理學院助理教授
[信健康] 捍衛健康非難事,健康資訊要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