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康復後仍持續感到不適 應盡早求醫 久咳可能是肺癌先兆 勿自我判斷為長新冠

2023-09-06

抗疫三年多,本港的新冠肺炎疫情已逐漸緩和,雖有不少重複感染的案例,但症狀較輕,然而其對健康造成的中長期影響,卻不容忽視。根據世界衞生組織(世衞)統計,大約10-20%感染了新冠肺炎的人士可能會受新冠肺炎長期綜合後遺症(簡稱長新冠)困擾。長新冠始終是一個較新的概念,缺乏長期數據研究,許多問題目前還沒有明確答案。若新冠患者痊癒後身體持續感到不適,應謹慎對待並盡早求醫,切忌自我判斷為長新冠,因為咳嗽、氣促、頭痛、腦霧等常見的長新冠症狀,也有可能是其他嚴重疾病,例如癌症的先兆。

長新冠斷症困難 病人自我錯判風險高

根據世衞的長新冠臨床定義,感染新冠病毒後三個月內出現病徵並維持至少兩個月,且無法由其他疾病診斷所解釋,則可視為長新冠。此症狀可持續數周、數月甚至長達一年。呼吸系統科專科廖頌雅醫生指現時還未有專為新冠後遺症而設的單一測試,令診斷過程變得困難,「醫生會按病人情況包括年紀、健康狀況等,進行多元化的檢測例如:血液測試、心跳及血壓檢查、心電圖、肺部X光等,以排除其他因素,才能確認是否患上長新冠。」她提醒若病人身體出現疑似新冠後遺症,應及早尋求醫生協助,「疫情回落後,近月因咳嗽而求診的病人增多。咳嗽只是一種症狀,導致長期咳嗽的原因眾多,當中有不少病人久咳不癒,一直自以為只是長新冠,而忽略了可能是其他嚴重疾病的徵兆,例如肺癌,可惜病人來求診時,病情已到較晚期階段。」

後遺症範圍極廣 氣管痕癢難擋

長新冠對身體多項組織及器官都有所影響,而且症狀、嚴重程度和病歷因人而異。根據國際期刊《Nature》的研究,發現長新冠共有55種症狀,當中最常見的包括:疲倦(58%)、頭痛(44%)、腦霧(27%)、脫髮(25%)、呼吸困難(24%)等。該研究指長新冠症狀主要可分為神經系統、呼吸系統及全身性炎症和腹部症狀三大類。常見的神經系統症狀包括:腦霧、失去味覺及嗅覺、健忘、睡眠障礙、抑鬱、精神錯亂等,而呼吸系統症狀則會對患者的肺部造成損傷,包括:咳嗽、呼吸困難、容易氣促、胸口痛、心悸等。全身性炎症和腹部症狀會影響患者全身,包括:疲倦、頭痛、關節痛、肌肉疼痛、腸胃不適等。 廖醫生指咳嗽是長新冠常見的症狀之一,以乾咳為主,不帶痰且不分晝夜發作。她以一位年輕病人為例,「他於新冠康復後常覺氣管痕癢,猶如有條羽毛不時撩撥氣管。他曾因在公眾地方不斷咳嗽,嚇得旁人紛紛走避。他試圖強忍著咳嗽,但不果,反令全臉谷到變紅。為避免尷尬,搭港鐵時若咳嗽發作,他寧願下車,在月台咳至停止才返回車廂。」她續指若病人有哮喘或氣管敏感病歷,新冠痊癒後,咳嗽情況有機會比其他病人嚴重。

任何新冠康復者 也有機會出現後遺症

新冠及其後遺症仍有許多未知數,關於新冠病毒如何導致長新冠症狀,醫學界暫仍無明確答案,不過有研究分析了可能引致長新冠的因素,包括感染新冠病毒痊癒後身體持續產生炎症、病毒入侵引起的免疫系統過度反應及失調或體內等存有殘餘病毒等,令身體出現不適。
廖醫生表示雖然有研究指長新冠較常在新冠重症患者出現,但任何新冠康復者都有機會患上後遺症,即使是無症狀和輕症感染者同樣可能出現後遺症。當中以新冠病發時症狀嚴重(特別是需要住院人士或重症監護的人士)、患病前不曾接種新冠疫苗和長期病患者出現長新冠的風險較高。

增強免疫力 促進身體自行修復

目前還沒有針對長新冠的特定治療方案,醫生會按患者特定的症狀獨立處理,拆解症狀成因而對症下藥。廖醫生表示新冠後遺症有機會持續一段時間,要舒緩長新冠症狀不能只靠藥物。患者應同時增強自身免疫力,「患者應多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並配合良好的生活習慣,如作息定時、多做運動、均衡飲食等,同時應放鬆身心,皆有助患者回復身體機能,減少長新冠所造成的影響。」
要避免長新冠,最佳方法是預防感染新冠病毒。根據世衞資料,接種新冠疫苗可減低長新冠的發病率,亦有研究顯示接種了新冠疫苗的人士,與沒有接種疫苗的人士相比,即使感染後亦較少出現長新冠情況。此外,正確佩戴口罩、保持社交安全距離、少去人多和通風不良的地方、增加洗手頻率、注意咳嗽禮節與環境清潔消毒等,均能降低感染新冠風險。

(資料由呼吸系統科專科廖頌雅醫生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