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累大汗常感冒 玉屏風散治氣虛
都說人爭一口氣︰生存靠的是這口陽氣,抵禦病邪靠的也是這口正氣。
氣虛體質,臨床上是常見的,心肺氣虛的人表現為經常感冒,動輒就出汗,說話聲音低微,總讓人覺得一句話沒說到尾,講一句句子總聽不到最後幾個字那種;脾胃氣虛的人表現則大便溏薄,內臟常有些下墜感。給人的整體印象總覺得欠缺了點衝勁和動力。
心肺氣虛者較明顯的表現是多汗,這亦與容易感冒有關,事緣負責保衞身體的第一道防線──皮膚或中醫稱為腠理的,紋理特別疏鬆,汗水容易冒出,風邪亦容易進入,故氣虛的人幾乎是感冒藥的專家,每兩三星期或一個月總會外感一至兩次,因而對感冒的中西藥特性甚至比醫師還在行。
除了易外感,稍為動一下就大汗淋漓,亦促使氣虛的人不愛動,甚至變得愈來愈內向,久而久之,人亦較膽怯,不敢冒險;這類人在劇烈運動後,總要休息幾日才恢復體能,人家愈做運動愈強壯,偏生他愈做運動愈虛弱,乃因為體質之故。因此,建議氣虛者不宜做太虛耗的運動,例如跑步、馬拉松之類全不適宜,反而較適合做溫和點的運動,例如八段錦、太極、游泳、散步等等。
神疲乏力
氣虛人因不太願動,較內向好靜,總給人一副懶洋洋、怯怯的、沒神沒氣、提不起勁的印象。至於脾胃氣虛的人,表現為容易疲累,總是犯睏,隨時也能入睡,中醫以「神疲乏力,少氣懶言」形容這類人,用現代語言描述則是長期處於低能量水平「low energy level」,故此筋骨肌肉的彈性也較差、鬆軟不實,由於脾主四肢,亦容易「周身痛」。外在的表現除了口唇色偏淡,面色也是偏於青青白白,舌色淡紅,但舌體稍胖,邊上還有齒印。就連脈搏也是懶洋洋的,偏於遲遲緩緩;大便則往往是溏洩不成形,還經常有排便不清的感覺,甚或會因氣虛無力排便導致便秘,中醫稱為氣虛秘。
此外,由於氣的其中一個重要生理功能是攝護臟器,使臟器都維持在其所在位置,但因氣虛,臟器位置容易「走位」,出現內臟下垂,如子宮下垂、疝氣,即腸子向下掉,或痔核外脫等等。
氣虛體質是如何形成的?它可以是先天的,即所謂稟賦不足,或不足月,又或在胎兒時期於母體內成長不好,亦可以是後天失養造成,如久病致虛,久臥傷氣都是原因,然而現代多了一個特殊因素,就是與減肥相關。體質學說的創始人王琦老師介紹氣虛體質時,特別提到一位年輕女士的減肥醫案,是由減肥減吃導致了氣虛,半年下來,減去的不光是脂肪,還有身體的正氣、元氣。她減肥雖然成功,卻已皮黃骨瘦,皮膚粗糙、面色蠟黃,說話聲音像蚊子一樣,沒了靈氣,記憶力衰退,月經也不來了,終日頭暈眼花、輕飄飄的,人也不願動,只想躺下……這是那位患者的自我描述。
現代人推崇骨感美,往往過度節食,例如只吃喝菜湯、蔬果,不吃主食不吃肉等的偏食減肥方法,往往將人推向氣虛體質,要扳回來便很艱難,此不可不察。
補氣佳品
針對氣虛患者,有些中藥頗有效。氣虛當然得補氣,大補元氣最佳中藥莫過於人參,但價格昂貴,亦不宜長期服用,部分人多吃了會上火,造成長期失眠,釀成另一個大問題。折衷方案包括︰用石柱參代替紅參,又或花旗參與人參合用,就可解決上火問題,當然亦可以改用太子參緩緩的補氣;另一個可考慮的補氣佳品是黨參,可長期食用。
另一種補氣的中藥是黃芪或北芪,中醫有一個藥方,叫玉屏風散,意思是給身體豎起一個屏風,用來擋風邪的,組成十分簡單,就是防風、黃芪、白朮三種藥。防風,顧名思義,是發散風邪的,針對風寒、風濕、風熱皆可用;黃芪肺脾氣皆補,白朮健脾還可止汗,裏裏外外都顧及了。這亦是治氣虛感冒的常用底方。
針對內臟下垂,可考慮補中益氣湯,成份除了人參、當歸、黃芪,還有升麻、柴胡、陳皮、甘草、白朮;是健脾氣、益胃氣、升陽益氣的一個藥方,金元四大家的李東垣所創,現代有多種劑型,丸散藥粉均有,臨床上十分常用。
撰文 : 謝彩雲中醫師_註冊中醫
[信健康] 心肺氣虛易感冒,中醫資訊派上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