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友學習放下 自我標籤

因自身患病經歷,過去幾年在帶領病患者表達藝術治療小組時,感受尤深!在陪伴組員和個案面對病患經歷,其中一個無可避免的痛點,是如何面對身體因病患或意外所帶來的失去和改變,部分病人甚至會出現自我標籤(Self-stigmatization)!
記起有位病人因一次意外傷及頸椎,此後一直認為自己受過重創不能再受傷,所以只能直望,頸部不能左右移動,即使痊癒,但心理影響下,令其如同僵硬人!又曾有位癌症康復者求助,癌症醫好了,但整天擔心復發及認為自己很多東西不能吃,近乎厭食狀態!對方有句口頭禪「我呢啲癌症病人」!
參與香港大學行為健康教研中心及護理學院主辦的賽馬會「柏動愛」柏金遜症關懷計劃,在帶領柏金遜症患者(柏友)的「身心健康課程──表達藝術小組」時,發現自我標籤亦出現在部分柏友身上。
障礙症狀
「震、硬、慢」是柏金遜症三大為人熟悉的身體動作障礙症狀。常見狀況如手腳震顫,動作緩慢,開始活動及轉變方向時更為明顯,也有機會出現關節僵硬,面無表情、步履及語調出現變化等。這些症狀源於腦神經退化或受損,引致控制動作的多巴胺神經傳導物質減少。與此同時,心情緊張焦慮亦令上述症狀更為明顯。因此,動作障礙症狀有可能與心理障礙有關。

每次小組,我們會先做熱身動作,再慢慢加入不同程度的手腳協調動作。有位柏友常說:「個病令我行唔到、做唔到。」作為心理治療師,病人安全是我首要考慮,生理及心理障礙也必須謹慎觀察評估,所以我會鼓勵對方嘗試由最安全的基本動作慢慢做起,完成後才再加多一點!過程中,我發覺對方並非做不到而是「覺得自己做不到」!要克服心理障礙並非口講一句「你做得到」即可,而是需要時間及過程來體會並重建信心。記憶中第一天他是坐在輛椅上被推進來,但小組中段開始,他已能拿着拐杖慢行。
雖藥物及手術可紓緩各種症狀,但建議病人學習調節和梳理情緒,這樣方可促進身心健康,協助病後狀況的適應。(組員及個案同意分享)
讀者如有興趣參與賽馬會「柏動愛」免費活動,可瀏覽 https://linktr.ee/jcpdmovincare
作者為註冊藝術(表達藝術)治療師
[信健康] 柏友應學習梳理心情,情緒治療可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