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入人工尿道括約肌 助前列腺癌患者 擺脫小便失禁

醫院管理局 | 2025-06-25

前列腺癌是香港男性第三大常見癌症,切除前列腺是其中一項常見的治療方式。然而,部分患者在接受前列腺切除手術後,持續遭受尿失禁的困擾。

東區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東區醫院)外科醫生表示,植入人工尿道括約肌是一種有效的改善方法,能免除尿失禁對病人生理、心理及社交上的困擾。

患者林先生在64歲時確診前列腺癌,半年後接受手術切除前列腺,至今未有復發跡象,值得慶幸。當癌症暫且解決,林先生在手術後卻要面對另一個問題──持續尿失禁。東區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東區醫院)外科顧問俞文軒醫生指:「在前列腺切除手術中,我們需要移除病人主要負責尿控的內括約肌,這會影響盆腔底部的組織支撐和神經供應。大多數病人在手術後,能恢復到可接受的尿控能力,惟小部分患者會持續出現嚴重的尿失禁問題。」

港島東醫院聯網自二〇一四年起引入人工尿道括約肌植入治療。左為東區醫院外科顧問醫生俞文軒,右為港島東醫院聯網外科(泌尿科)顧問護師呂嘉樂。(醫管局圖片)

影響社交生活

林先生的尿失禁情況持續逾一年,日常需要依靠穿着尿片,大大限制了身體活動。縱然醫護團隊為他安排盆底肌訓練,情況未有顯著改善。

尿失禁除了導致皮膚問題,亦對病人的心理和社交健康造成影響。心理層面上,病人可能因尿失禁而覺得無法掌控生活,導致焦慮、缺乏安全感和自我形象低落;心理壓力更會影響患者社交生活,他們或為了避免尷尬而減少外出,迴避社交。

俞醫生說:「患者的生理、心理及社交狀態環環相扣,互相影響。尿失禁問題會令病人身心出現惡性循環,醫護團隊成功治癒患者的前列腺癌,亦期望能夠協助他們解決後續問題──有效控制尿失禁,重拾全面身心健康。」

索緊尿道裝置

植入人工尿道括約肌,是控制男性患者尿失禁的治療方法之一,對治療嚴重尿失禁尤其有效。人工尿道括約肌裝置分為三個部分,包括索緊尿道的套環、儲存撐大套環液體的液囊,以及令套環鬆開的壓力泵。在預設情況下,套環會充滿液體並索緊尿道,避免尿液滲出,當患者需要排尿時,只需要按捏壓力泵上的控制器,套環便會鬆開令尿道暢通;裝置在排尿後會自動恢復壓力,在一至兩分鐘內重新索緊尿道,毋須額外手動程序。

人工尿道括約肌裝置分為三個部分,患者只需按捏控制器,便能鬆開套環令尿道暢通。(醫管局圖片)

俞醫生闡釋,植入人工尿道括約肌手術需時約一小時,醫生會在患者身上開一至兩個小型切口,以植入括約肌。一般而言,患者於術後留院一晚便可以出院,如康復進度理想,患者可在數天後重回工作崗位;在植入人工尿道括約肌六星期後,便可啟用裝置協助控尿,幫助病人重新擁抱正常生活。

在前列腺切除手術中,需要移除主要負責尿控的內括約肌(綠圈)。(醫管局圖片)

自我形象提升

林先生使用人工尿道括約肌後,終於可以完全控制排尿,不用再穿尿片。港島東醫院聯網外科(泌尿科)顧問護師呂嘉樂回憶說:「林先生在裝置啟用後的第一次覆診時,精神面貌全然不同。由於毋須再擔心滲尿異味等衞生問題,他的自我形象慢慢提升,亦逐漸回復日常社交及外出。植入一個簡單的裝置就可以令病人的生活質素得到顯著改善,我們感到十分欣慰。」在最近一次例行檢查中,林先生那植入近九年的人工尿道括約肌仍然運作良好,繼續作為重要的「小幫手」,協助他維持日常生活。

港島東醫院聯網自2014年起引入有關治療,過去已經為超過30位合適的前列腺癌患者進行人工尿道括約肌植入術。俞醫生補充:「當中超過95%的病人於手術後六年半,仍能維持良好的控尿功能,其餘病人則需要更換新裝置以繼續協助控尿功能。」

撰文: 醫院管理局

[信健康] 淺談植入人工尿道,健康資訊要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