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靶藥物 高效治風濕

何智醫生 | 2025-07-25

隨着生物醫學的進步,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已不再局限於傳統抗風濕藥物,生物製劑與新型小分子標靶藥物的出現,為患者帶來新希望。與傳統藥物相比,這些新藥不僅起效更快,還能減輕肝腎代謝負擔,若患者對傳統治療反應不佳,轉用生物製劑或標靶藥物往往能顯著改善病情。

類風濕性關節炎在香港影響約0.3%至0.5%人口,尤其好發於30至50歲青壯年族群,初期症狀多表現為對稱性手指關節疼痛及晨間僵硬。臨床研究證實,發病後一年內的「黃金治療期」至關重要,若能在此階段及時介入積極治療,不僅能有效阻止關節破壞,更能大幅改善長期預後。

wdr近年,風濕科治療進展迅速,除了傳統的腫瘤壞死因子抑制劑(TNF inhibitor)與白介素-6抑制劑(IL-6 inhibitor),新型口服小分子標靶藥物──JAK激酶抑制劑(JAK inhibitor)也成為重要選擇。這類藥物不僅能在兩至三周內迅速緩解症狀,更因「口服給藥」的便利性,特別適合經常出差或抗拒注射的患者。大型臨床試驗更顯示,部分JAK抑制劑在控制疾病活性方面甚至優於傳統生物製劑,為患者提供更高效的治療選項。此類藥物有較高帶狀皰疹病毒(生蛇)復發風險,患者接受治療前可考慮先注射疫苗。

風濕科治療進展迅速,生物製劑與標靶藥物為不同患者帶來新希望。(網上圖片)

事實上,風濕免疫科是近年發展最蓬勃的醫學領域之一,除了類風濕性關節炎,針對紅斑狼瘡、僵直性脊椎炎及痛風等疾病的新型標靶藥物亦相繼問世,透過精準調控發炎機制改善療效。然而,「早期診斷、及早治療」仍是關鍵,若出現相關症狀,市民應盡早尋求風濕科專科診斷,把握最佳治療時機。只要遵循正規治療,絕大多數患者都能維持正常生活與工作能力,不必因疾病而影響人生規劃。

作者為風濕病科專科醫生

[信健康] 標鈀藥物高效治風濕,健康資訊要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