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驗範圍愈多 假陽性機會愈大 無創篩查胎兒染色體 99%機率可測

唐宇嶸醫生 | 2025-07-31

早在2000年代初,香港中文大學盧煜明教授(現為中文大學校長)領導的團隊,首次發現孕婦血液中潛藏着胎兒的游離DNA。這項發現震驚國際,因為過往的產前染色體檢驗,大多靠入侵性檢查如羊膜穿刺,帶來流產風險。盧教授的研究證實,只需抽取孕婦手臂血液,已可「無創」地檢測胎兒的染色體問題。

2011年,這項技術正式商品化,無創性胎兒染色體異檢測(NIPT)自此成為全球產前診斷的革命性突破,盧教授更屢獲國際殊榮,被譽為「最接近諾貝爾獎的香港人」。基本NIPT的偵測率高達99%,假陽性率低於0.5%,對大部分健康孕婦而言,這已是十分穩妥及有效的選擇,但究竟應如何選擇適當的NIPT檢測?

無創性胎兒染色體異檢測是近代一項仍在持續發展中的醫學突破,隨着科研進步,檢測方法不斷推陳出新,所以不少父母都有疑問,應該怎樣選擇?

隨着科研進步,無創性胎兒染色體異檢測推陳出新,父母應根據不同需要作出選擇。(網上圖片)

不同的NIPT染色體/基因檢查,好比使用不同方法,檢查一本書有沒有印刷出錯──可以快快翻看目錄,亦可逐頁細讀,甚至用放大鏡發掘最細微的標註。

最常見的「基本NIPT」,就像檢查書本的章節目錄,看看整個目錄有否出錯,重點檢查三大常見染色體異常,包括唐氏綜合症(21三體)、愛德華氏綜合症(18三體)及巴陶氏綜合症(13三體),同時涵蓋常見的性染色體疾病(如Turner、Klinefelter等)。這些問題雖然不算多發,一旦發生,對寶寶及家庭的影響極大。基本NIPT的偵測率高達99%,假陽性率低於0.5%,對大部分健康孕婦而言,這已是十分穩妥及有效的選擇。

造成不必要擔憂

想多了解一點,有些家庭會選擇「進階NIPT」。這就像檢查書本的頁數,檢查範圍擴展至罕見染色體微缺失/微重複症(例如DiGeorge、Angelman、Cri-du-chat等)。這些病症雖更罕見,但有部分會影響寶寶的身體發展、學習和健康。進階NIPT的假陽性率約1%至2%,覆蓋範圍更廣,不過亦有機會發現一些臨床意義未明確的結果,令父母左右為難。

近年更出現新的「單基因NIPT(sgNIPT)」,可比喻為用放大鏡逐字檢查書本。這類檢查針對個別單基因疾病,例如地中海貧血、脊髓性肌肉萎縮症、囊腫性纖維化等。不僅能找出有家族遺傳背景的疾病,還能偵測部分「新發突變」,即使父母家族從未有人患病,胎兒也有機會因基因突變而受影響。不過,sgNIPT技術複雜,每個病種的準確度及假陽性率也不盡相同,部分疾病的假陽性可高達4%至5%。因為是新研究發展,臨床具體應用指引,仍有待更多數據研究。

很多父母以為,DNA檢查「愈多愈好」,其實未必;NIPT屬於「篩查」而非「診斷」──它只能初步估算胎兒患病的風險,並非百分百確診,萬一檢查結果出現異常,必須再做羊膜穿刺等入侵性診斷確認。

而檢查範圍愈大,假陽性機會也會隨之上升,費用亦會增加。假陽性會造成不必要的擔憂,以及進一步檢查帶來的風險;假陰性則可能令人誤以為「一切正常」,錯失及早處理機會。

了解範圍與限制

每個家庭的背景、家族史、心理預備和經濟預算都不盡相同。選擇哪一類NIPT,很大程度取決於父母的性格和期望。有些父母希望盡早、盡量掌握更多資訊,亦有心理準備面對萬一發現異常所帶來的進一步檢查和壓力。如果經濟預算許可,選擇較全面的進階或單基因NIPT亦無不可,不過,這類檢查的確有機會發現一些臨床意義未明的「灰色」結果,需理解當中可能帶來的假陽性、假陰性等局限,以及進一步診斷所須的程序和風險。

相反,亦有父母認為,只要能排除最常見的唐氏等三體症已經足夠,希望減少不必要焦慮和醫學干預,那麼選擇基本NIPT已能照顧他們的需要。無論選擇哪一種,最關鍵還是與主診婦產科醫生充分溝通,了解檢查的涵蓋範圍與限制,根據自身需要和價值觀,作出最適合決定。

我作為婦產科醫生、亦是四孩之父,明白每位父母希望盡力保障下一代健康。奈何當今醫學未有「萬無一失」的產前檢查,科技的進步讓我們在胎兒出生前知道得愈來愈多,但其不確定性某程度上仍是要接受和理解。希望每位準父母都能安心作出選擇,迎接健康新生命的來臨。

撰文 : 唐宇嶸醫生_婦產科專科醫生

[信健康] 選擇產前檢測須知,婦科資訊要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