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視死亡第四大風險 打破「缺乏運動魔咒」妙法

顏寶倫醫生 | 2024-10-31

根據世界衞生組織研究,「缺乏運動」是全球死亡的第四大風險因素(Risk Factors)。全球每年有6%的死亡歸因於缺乏運動。至於其他風險,包括第一位「高血壓」,引致13%死亡率;第二位「吸煙」9%;第三位「高血糖」6%;第五位則為「超重肥胖」5%。

缺乏運動容易死亡,原因何在?運動有何好處與建議?今期一一講解。

反過來說一說運動對健康的好處就清楚了:運動訓練心肺循環功能,可以改善血壓、血糖、血脂,有效預防各種心血管病如冠心病和缺血性中風;運動強健肌肉骨骼關節,有效預防各種退化性關節病和骨質疏鬆,也可預防跌倒和骨折;運動幫助控制體重,減輕超重肥胖,同時可減低多種重要癌症,如大腸癌、乳癌風險。

運動可減輕壓力、紓解焦慮、改善情緒、幫助睡眠,有效預防和改善焦慮症和抑鬱症;運動亦有助預防和減慢腦退化。恒常運動的朋友較少有吸煙、酗酒、濫藥等不良嗜好。恒常運動可令人有更好的自信和自我形象,通常有更佳社交功能。

改善四項死亡風險

大家看到了,就是運動一項,就能改善上述其他四項死亡風險。總的來說,運動能防百病,也能預防死亡;相反,愈不做運動,愈容易死亡。

說到這裏,大家會否立即想開始做運動呢?先看看官方對不同年齡朋友運動量的建議:對5至18歲兒童和青少年而言,每天應進行至少60分鐘中等至劇烈強度的體能活動,並以帶氧運動為主。這對非常繁忙的中小學生來說,是一個相當嚴格要求,想想香港有多少同學做得到?相反,有一種活動同學肯定每天會做超過一小時,那就是對着「熒幕」時間。同學若能把對熒幕時間減少,並將其轉化運動時間,對健康肯定大有裨益。

至於對19歲以上的成年人,到65歲或以上的長者,官方建議「每周進行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體能活動、或至少75分鐘劇烈強度體能活動,每周至少3次。」對不起,這都是相當嚴格的要求,試問各位在過去一周能否做到呢?本港調查研究,發現對於65歲或上長者來說,有較多人可達到要求。但對於忙於搵食的打工仔或忙於家務的主婦主夫,則較難達到要求了。

上述官方建議,有着研究實證,證明確定對健康有肯定裨益的建議。若果在建議大家開始做運動時,太着重這個似乎難以達成的標準,則可能會令初起步者有所卻步,「這個標準太難,我想我都達不到的,不如不要開始運動了……」所以,對初起步運動的朋友更重要的建議,就是「從零開始,坐言起行」,並「按自己身體狀況而調節,循序漸進」。

2011年台灣有一個對運動量的「隊列研究」很值得重新再提:該研究跟進了41萬位20歲或以上的台灣人平均8年,記錄他們日常運動量,分為「不做運動」、「低運動量」(例如步行)、「中運動量」(如急步行)、「高運動量」(如慢跑)、和「極高運動量」(如快跑)5組,並以客觀的「死亡」為結果。

每日15分鐘步行

研究發現,「低運動量」組比「不做運動」組的死亡率,已較明顯地低了14%,平均多活3年。「低運動量」等於每日15分鐘步行、或每周90分鐘的同等級運動,這比官方的建議為少,但已經肯定可以減低死亡率,對健康大有益處!這個運動量,相信對絕大部分沒做運動習慣的都市男女老青,都是較切實可行和安全無害的建議。「每日步行15分鐘」,請各位立即開始!

一項研究指出,「低運動量」比「不做運動」的死亡率明顯地低,平均多活3年。

另外,建議希望大家盡量把運動平均分布,如每周3次較短的運動時間,以達到充足總運動時間。然而,對於繁忙都市人來說,或許寧願每周放假時去「搏殺」,做較長時間的運動來補數。這做法當然比不做運動好,但整體來說對訓練心肺功能、肌肉骨骼效果比較差;劇烈和較長時間運動後的復原時間較長,也較容易因而受傷。若果真的要有此選擇,則緊記在開始前必須先做熱身和伸展運動,運動後要緩和伸展,以助復原和避免受傷。

都市人生活十分繁忙,未必可進行高強度運動。然而,即使進行輕量運動,都有強身健體作用。

開始做運動時,要考慮形式、頻率、時間、強度因素,並因應獨特情況、選擇自己喜好,或個人、或群體,有室內、室外,逐漸獲取運動益處。對運動有疑問請向家庭醫生查詢。

www.hkcfp.org.hk

撰文 : 顏寶倫醫生_香港家庭醫學學院

[信健康] 缺乏運動易死亡,醫生資訊要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