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視貧富懸殊對健康之影響

吳碩南教授 | 2024-08-01

俗語有云:「錢並非萬能,但無錢萬萬不能。」金錢不僅是累積財富的工具,更是解決日常生活問題的重要資源。為了應付衣食住行的支出,許多人努力工作,疲於奔命;也有些人因為各種原因無法賺取足夠收入,為生計掙扎求存。

雖然香港經濟在新冠疫情後已穩步復甦,但仍有五分之一人口活在貧窮線下,低收入人口呈現增長趨勢。

世界各國同樣面對貧富懸殊的問題,聯合國因此將「消滅貧窮」及「減少不平等」列為17項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其中兩項。

慢性病與不平等

近年來,貧窮引發的社會問題屢見不鮮。例如,劏房戶因無力負擔冷氣費而過熱中暑,基層市民被迫選擇便宜但營養不均衡的快餐等。這些例子顯示,金錢不僅影響居住環境和生活習慣,還可能引發健康問題。這些外在因素造成的健康狀況差距,被稱為「健康不平等」(health inequity)。香港整體上屬高收入地區,然而貧富懸殊日益加劇,除了要處理此問題背後的社會矛盾外,減輕其引致的健康影響亦刻不容緩。

國際大型研究發現,貧窮人口中精神疾病的發病率較高,也較易患上與不良生活習慣相關的慢性病,包括心臟病、肝病、腎病和中風。我們團隊早前進行的一項文獻回顧指出,患有慢性病的群體中,相對貧窮的患者症狀較多。面對慢性病患者不斷增加,即使現今治療有效延緩病情,不過如何減輕貧窮對健康的作用,已逐漸成為疾病管理中的重要一環。

國際大型研究發現,貧窮人口中精神疾病的發病率較高。

以本港腎病患者為例,約六成家庭每月收入低於入息中位數。在團隊進行的連串訪問中,有患者表示腎病大大左右其工作能力,加上持續不斷的洗腎支出,不少受訪者表明對未來生活感到擔憂。面對如此龐大的財務壓力,他們不得不放棄社交或消遣活動,甚至節衣縮食,以購買治療所需的消耗品,這更影響了與他們一同生活的家人。社會不能僅僅為這些正經歷健康不平等的人提供經濟援助,也需要探討如何幫助他們減輕貧窮帶來的身心影響。

應對財務挑戰

當財務情況變得緊張,慢性病患本身都有能力正面應對。財務壓力不僅關乎財富多少,亦取決於自己與金錢的關係健康與否。妥善理財,達致財政健康,才能減輕貧窮對身心的壓力。如你正受財務與健康問題困擾,不妨參考以下幾項建議:

一、正視財務壓力:當你看見戶口「清零」、收到各式賬單時,金錢確實是一個很大的壓力來源,甚至讓人想逃避。這種反應不難理解,或許因着恐懼悲觀的心態,抗拒面對而抱見步行步的想法。長痛不如短痛,只有逐步接受和直面眼前的財務壓力,才能找到有效的應對方法。同時,面對財務壓力也不要忽視自己的身心健康,應積極配合現有治療。

只有逐步接受和面對眼前的財務壓力,才能找到有效的應對方法。

二、提升理財技巧:面臨疾病與財務的挑戰,更應積穀防饑。一些看似簡單的理財技巧,可以有效幫助我們掌握財務狀況,及早規劃。例如,記賬可以讓人了解多花了哪些錢,從而縮減不必要開支;建立儲蓄習慣,預備應急基金來應付突如其來的醫療開支。

大家應建立儲蓄習慣,預備應急基金來應付突如其來的醫療開支。

三、尋求相應支援:了解醫療開支及相關的財政支援,對長期病患者非常重要。你與醫護人員討論病情時,應明白治療可能衍生的各項支出,以便作出長遠財務安排。政府和不少志願機構都提供各種財政支援,如需相關資訊,可主動與醫務社工聯絡。如正受到跟財務相關的困擾,可以聯絡一些具財務輔導經驗的專業人士,與他們分享你的壓力與挑戰。特別上述第一、二項的提議,不習慣或不懂得理財的你,不知從哪裏着手?有專業人士與你一起分析,問題便能迎刃而解。

貧窮與健康不平等的問題相當複雜,需要社會考慮不同因素,採取多管齊下的策略應對。

然而,改善健康不平等亦可以從個人層面着手。適時處理財務壓力,減輕貧窮帶來的身心負擔,方可與慢性病長期作戰。

撰文 : 吳碩南教授_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那打素護理學院助理教授

[信健康] 貧富兩極對身體影響,健康資訊要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