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須動刀開顱大手術 全港首部「磁波刀」 震顫患者新希望

原發性震顫患者深受「顫抖」症狀困擾,甚至影響日常生活,雖然病程進展慢,但顫抖會逐漸惡化,連寫字、拿筷子吃飯、倒茶喝水等等都有困難。
以往一般患者只依賴藥物減輕病情,醫管局在屯門醫院神經醫學中心引入全港首個「磁波刀」治療系統,並於上月投入服務,以無創方式精準消融引起震顫的丘腦組織,為這些長年顫抖患者,帶來康復新希望。

一般而言,藥物是原發性震顫患者較常用的治療方式。若藥物無法有效地改善問題,或服用藥物後產生副作用,醫生可能建議使用針對丘腦的神經外科手術等入侵性方式進行治療。
62歲的陳先生患有原發性震顫超過5年,長年飽受手震困擾,寫字、觸控電話熒幕或端水杯等日常動作都有困難,偶爾或需要他人代勞。由於擔心開顱手術風險,他選擇服藥減輕病情。上月,他在屯門醫院接受磁波刀治療,是首批接受磁波刀治療的患者,過程毋須開刀或植入裝置,亦不需全身麻醉。磁波刀讓病人在清醒情況下,配合磁力共振測溫導航,以超聲波束精準加溫的方式,消融丘腦引發震顫的靶點。陳先生在治療後的左手顫抖情況即時減退,治療後留院觀察一晚,翌日隨即出院。
腦部組織消融術
上月,屯門醫院神經科學中心正式引入「磁波刀」治療系統。醫院腦神經外科副顧問醫生何文傑解釋,磁波刀的「刀」,實際上是指在腦內消融直徑數毫米的靶點:「系統結合磁力共振和超聲波技術,透過聚焦最多1024個超聲波束,穿過頭皮及頭骨,精準地聚焦能量集中在顱內設定的靶點上。」

患者必須接受局部麻醉,並以頭釘及頭架固定頭部位置。腦神經外科醫生會以攝氏約40度「中溫」暫時壓抑靶點腦組織,病人手震會即時得以緩解,醫護團隊會讓患者用筆畫線、畫圈作測試,以確認靶點準確及評估手震情況是否即時改善,再以攝氏51至55度高溫,把病人手震的腦部組織永久消融。
跨專業專科協作
震顫患者需要由腦神經內科醫生診斷為原發性,即非甲亢等原因誘發;再以電腦掃描確認顱骨骨質適合接受磁波刀治療。治療過程中需要放射師協助進行磁力共振;而治療後亦需要物理治療和職業治療團隊為病人進行復健訓練,整項服務有賴跨專科和跨專業團隊協作。
屯門醫院副行政總監鄭振邦形容,看到病人在治療過程中,手部多年震顫瞬間消失,治療後病人坐在病床可拿起水杯不停喝水,都是醫護團隊感到奇妙和鼓舞的兩個時刻。他說:「在屯門醫院引入磁波刀治療系統,大大改善原發性震顫病人的生活質素,這有賴醫管局神經外科統籌委員會大力支持和推動,我們亦感謝內科統籌委員會及放射科統籌委員會協助推展這項前沿、跨專科的嶄新服務,造福病人。」

目前磁波刀是醫管局腦神經外科統籌的服務,全港7個公立醫院聯網合適的原發性震顫病人,均可轉介至屯門醫院接受治療。醫管局神經外科統籌委員會主席陳達明醫生說︰「視乎研究成果,磁波刀亦有潛力為更多腦部疾病,包括部分柏金遜症,甚或部分精神科疾病患者進行介入治療,以改善這些患者的生活質素。」
撰文 : 醫院管理局
[信健康] 先進磁波刀治療震顫,醫療資訊要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