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泡瑪特 盲盒心理學

近年盲盒文化在全球迅速興起,尤其受到年輕世代喜愛。從泡泡瑪特的潮玩系列到「盲盒旅行團」等創新形式,「盲盒」已不只是商品,更是消費心理的縮影,背後隱藏着對不確定性的迷戀、對稀有性的渴望與社交認同的追求。
行為心理學家B.F. Skinner提出的操作制約理論(Operant conditioning)指出,行為會因後果強化而重複發生,當中「變比率強化」(Variable Ratio Reinforcement)──即獎勵出現的機率無法預測──特別容易引發人反覆行動。這一理論常見於賭博行為,而盲盒正是將這種機制運用於消費模式。每次開盒時,那「可能中獎」的期待感會刺激大腦釋放多巴胺,引發短暫的興奮與快感,推動持續購買。
超越產品價值
除了生理層面的快樂回饋,盲盒也滿足了人類的「收集慾」與「社交認同感」。泡泡瑪特常採用「12+1」設計(12款常規+1款隱藏),愈接近收集完成,愈難抑制入手的衝動;社交媒體盛行,開盒分享、炫耀收藏更成為展示個人品味與地位的方式,是流量密碼之一。對一些消費者而言,盲盒早已超越產品本身,甚至成為建構自我形象與融入群體的社交工具。

然而,盲盒潮流也引發社會關注。早前,《人民日報》發文點出未成年人士盲盒消費失控,呼籲市場監管,隨即影響泡泡瑪特股價。事實上,盲盒極易令人沉迷,一旦消費者無法理性控制,就可能陷入如同賭博般的「行為成癮」:落空時失落不甘,於是不斷重複投入尋求補償,久而久之,不僅造成經濟壓力,也影響情緒穩定與人際關係。
防止衝動購買
面對這樣的心理現象,我們可以嘗試從多方面入手。首先是提升自我覺察:辨識購買動機是出於喜好還是情緒慰藉。其次是培養理性消費習慣,設立預算與頻率限制,防止衝動購物。對青少年而言,家長與教育者亦應協助建立對消費心理的理解與批判性思維。
與其禁止,不如認識及了解!盲盒流行不僅是一種潮流現象,更是一面反映人類心理需求的鏡子。揭示人們對驚喜、歸屬與成就的渴望,也提醒人們在享受樂趣的同時,應保持理性與節制,才能真正從中獲得長久的滿足與快樂。
不過,至今我仍然十分好奇,為何坊間會出現「盲盒旅行團」?難道市民不怕墮入「KK園圈套」,慘被賣豬仔到其他地方從事騙徒工作?大家務必謹慎!
作者為註冊藝術(表達藝術)治療師
[信健康] 淺談盲盒心理學,情緒治療資訊可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