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屬於自己的劇本吧!
同一家庭長大的孩子是否應有着相近的性格?看看自己和兄弟姐妹多年來的處事方法,與人相處的態度,不難看出各人的性格均不盡相同,當中有着各種因素影響個人性格發展。
心理學中有不同的研究和理論讓我們嘗試了解今天的我是如何構成和如何不斷演變至此。人是非常複雜的,故不可能用一兩個心理學理論或用算式來簡單分析了解,正如我們不能單靠一些研究數字或社會現象來斷定某人因某種原因便必然會衍生某種性格特質。
照顧者影響價值觀
早前看過一齣電視劇,主題主要圍繞夫妻之間因關係轉變而引發的各種心路歷程和行為反應,內容亦不乏反映孩子對父母離異的想法和行為表現。孩子接受不了父母從異常恩愛變為反目成仇,逐漸做出各種各樣傷害他人的行為。而他來自單親家庭的好朋友,知道他的反叛行為時表現得很激動。因為在社會文化中,來自單親家庭的孩子便是壞孩子,會被嫌棄和被看不起。他的朋友一直做好自己本分,一直想用行動來證明單親家庭的孩子都可以是好孩子,故他嘗試用不同方法讓好友知道,就算父母離異,亦不需要用反叛的行為來「報復」,因為這些行為並不會改變父母離異的事實,亦不會讓他感覺良好,反而會令自己的內心更加痛苦。
同樣因父母離異而受到影響,但這兩位孩子對所面對的事的看法和行為反應都各有不同,孩子會受着父母或照顧者的情緒和行為而影響他們的價值觀和思維模式,從而發展出不同的性格特質。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亦不難發現童年經歷對孩子性格發展的影響。
過分準備增加焦慮
一位三十出頭女士,她的父母沒有離異,只是要忙碌工作來養活孩子們而無暇陪伴他們成長。她是最年幼的,但兄姊沒有給予太多的照顧,她只可以學習如何照顧自己。在這環境下她學習如何自我保護,讓自己能生存下去的本能令她養成慣常提高警覺、事事做足準備的特質。很多時,後備方案不止一個,可能是兩三個,以確保萬無一失。為可能出現的變數而預備的方案為她帶來一刻安心,但內心不安沒有完全消除。
每當事情的發展不似預期,每當其他人的行為與她的期望有出入,她的情緒便會激動起來,表現得急躁,有時甚至慌張起來。這些經歷、情緒反應、激動的行為讓她進一步加強準備,除了花上不少時間作準備,對已完成的工作亦會作多次檢查。
至於自小父母離異的他現在已經20多歲,自初小起便與弟弟跟着母親生活。雖然父親離開了,但與父親的關係仍然保持良好,反之與母親的關係卻不斷惡化。他的媽媽晚上總是花天酒地,日間便倒頭入睡,他自小便學習如何按手上的零用錢來安排自己的早午晚餐。
初中時,母親跟別人離開了香港,他帶着弟弟生活,幸好還有親友提供簡單的協助。母親過了數月後隻身從外國回來,他們又再次與母親同住,生活再一次轉變,而每次的轉變帶來更惡劣的關係。
長大了的他,極需要伴侶或朋友的陪伴和關注,但陪伴未能消除他心底裏的不安。他對伴侶時而熱情時而冷漠,有時會非常渴望伴侶經常陪伴他,有時卻無故用粗言穢語怒罵對方,讓伴侶不單無所適從,更感到身心疲累。
作好準備可減輕不安焦慮,但過了火的準備真的能減輕不安還是強化了心底的焦慮?對親密關係的渴望與怕被傷害的矛盾和糾纏真的能保護自己,免受傷害嗎?還是製造伴侶離開自己的伏線?
選擇權在自己手中
每個人都會因着天生的特質及各種經歷的影響來建構自己的一套價值觀和思維模式,繼而誘發不同的情緒和行為反應。當我們嘗試了解自己思維模式背後的原因時,或許我們可以檢視一下這些影響,這些思維模式帶來正面或是負面的影響,需要保持還是要調整呢?它們讓我好好過活還是為自己帶來更多的不快、更多惡劣的關係?
尼采其中一句名言:「你要搞清楚自己人生的劇本,它不是你父母的續集,不是你子女的前傳,更不是你朋友的外篇。」過去的經歷是已「演出」了的劇本,無論如何都改變不了,但新的一天我們卻可以好好塑造,選擇權永遠在自己手裏。新的一年就讓我們好好編寫和演出屬於自己的劇本吧!
想認識更多情緒健康資訊?請瀏覽情緒健康輔導服務網頁:www.ucn.org.hk/?c=ucep
撰文 : 陳潔雯_心理輔導員
[信健康] 建構好自己生活,健康資訊要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