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製劑、口服抑制劑、濕敷 濕疹治療新趨勢

區志森醫生 | 2025-05-06

近來天氣反覆,濕度常變,讓不少濕疹患者煩惱;有些患者由嬰孩時期已開始發病,因濕疹長期影響生活,身心都受到煎熬。

如果能及早作出適切治療,結合傳統與新式方法,例如生物製劑、口服抑制劑等,病情將得到大大改善。

濕疹所以稱為濕疹,因為在急性發作時,皮膚真的有機會滲水,更可能出現一些小水泡;把皮膚拿到顯微鏡觀察,會見到細胞中間有許多水份。濕疹病人平日的皮膚已很乾燥甚至有機會龜裂,遇上乾燥天氣,皮膚表皮的皮脂分泌更不足,起不到保護作用,外來的致敏源或刺激物,就容易入侵到真皮層並引發炎症,令濕疹發作。

有濕疹患者四處查找各式偏方,容易有安全風險,現時已有不同治療方法,使病情容易受控。

上升趨勢明顯

從前,濕疹患者比例較低,但可能因為環境、生活習慣改變等,讓濕疹愈來愈普遍。環境因素例如空氣污染、飲食習慣改變,多了進食含防腐劑、色素之類的加工食物,還有習慣晚睡使休息時間不足,加上生活壓力等等,都對濕疹有一定影響;若過度使用護膚品,因當中不少含有化學成份,亦有機會使濕疹情況加劇。

濕疹與其他過敏症的上升趨勢是明顯的,根據2022年統計,初中學生大約有兩成半有濕疹,而初小學生就大約四成。隨着年紀漸長,情況或有所改善,部分是因為免疫系統成熟,亦有些患者自小跟從正確的皮膚護理,並接受專業治療,使情況得到改善。

不少濕疹患者是在5歲前甚至嬰孩時已經發病,小兒濕疹與成人的發病位置稍有不同,嬰兒濕疹會出現在面頰、手肘、膝蓋等,年紀漸長則較多在手腳的皺摺位;如果長期控制得不好,容易造成慢性皮膚病變,例如因搔抓使皮膚不斷增生,造成色素沉澱、變厚,出現苔癬化,甚至因為傷口受到其他細菌例如金黃葡萄球菌感染,情況嚴重者有機會出現敗血症。

盲目尋找偏方

皮膚痕癢便想去抓是反射動作,成人還可以用意志控制,小孩有時較難處理,尤其嬰孩更加不會。就算日間可以控制到,晚上睡覺時亦往往不自覺地搔抓,讓患者沮喪。身體上的不舒服亦會影響日常生活,例如上課、工作無法專心,情緒、心情受影響,或導致社交生活出現障礙等。

此外,研究發現嚴重濕疹可能導致兒童發育遲緩,影響身高。患者在未能控制好濕疹時,一般會較同齡小孩矮小。不過,如果能及時得到適切治療,之後可以趕回成長進度。

有濕疹患者四處查找各式偏方,這些偏方五花八門,但大多缺乏實質數據、研究支持,容易有安全風險,更有機會使病情惡化,現時已有不同的治療方法,因應病人情況處理,使病情容易受控。濕疹病情會以EASI工具進行量化分析,主要以受影響的身體區域計分,最高為72分,分數達到20分以上已屬於較嚴重個案。

有些病人會怕醫生使用類固醇藥膏而不肯就醫,加上利用偏方醫治,結果讓病情惡化甚至出現細菌感染。事實上,類固醇藥膏仍是傳統一線藥物,在醫生指導下使用是有效而安全。

抑制免疫系統

如果真的對類固醇有疑慮,現時亦有非類固醇藥膏,如外用免疫抑制劑TCI或外用PDE4抑制劑,都能紓緩濕疹病情,但藥膏類只限於局部治療,即病情較為輕微、面積相對小的情況,如果受影響皮膚面積已很大,就要作全身性治療(亦稱系統性治療)。傳統會用上免疫系統抑制劑,例如環孢素和甲氨蝶呤,大幅度抑制免疫系統,讓濕疹情況改善,缺點是缺乏針對性,較易有副作用。

針對濕疹患者的注射生物製劑與口服JAK抑制劑,療效顯著且副作用較低。

新式的治療方法療效顯著且副作用較低。注射的生物製劑與口服JAK抑制劑,都是較有針對性的療法,以16星期療程而言,使用生物製劑後,六至七成患者的濕疹症狀能改善75%(EASI 75)以上;使用JAK抑制劑,約有七至八成患者病情可改善75%(EASI 75)以上。

對抗濕疹的確是一項長期作戰,藥物之外,日常護理亦很重要。除了常用潤膚膏,現時會用到濕敷的方法紓緩病情;濕敷是指在洗澡後,在身體塗抹大面積潤膚膏,患處可塗上稀釋了的類固醇藥膏,並在外綑上濕的紗布或繃帶,再在外面綑上乾的紗布或繃帶,睡醒後就可拆去,治療效果比塗抹藥膏更好。

撰文:區志森醫生_皮膚科專科醫生

[信健康] 濕疹防治與治療,專科資訊派用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