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時代隔離的恐懼

新冠肺炎席捲全球,造成數以百萬計的死亡,已接近年半,當美、英等先進國家展開大規模疫苗接種行動,部分專家以為疫情有望在年內得到控制。但是東半球那邊廂的印度,疫情如天火焚城,染疫人數人不但急升,而且死亡數字更令人咋舌。一向防疫嚴謹有效的台灣和新加坡,最近確診數字又突然急增,使港人能在年中出行的機會大大降低。
雖然英國政府滿有信心在本月中放寬防疫措施,美國總統拜登又樂觀地揚言在7月4日達到預期的接種目標,可以全面恢復經濟活動,可是當地的CDC(疾控中心)已預備在秋冬季節為國民注射第三針。從種種跡象可見COVID-19的變種比一般預期快,專家似乎仍然未掌握病毒的變化,作出有效預防的措施。總言之,全球大部分國家(世衞也包括在內)在應對「新冠肺炎」的策略都曾經犯錯,香港特區政府當然不會例外。
早前大部人認為疫苗的面世,當是疫情受控的良機,但事與願違,變種病毒來勢洶洶,全球疫情可能會死灰復燃;急就章研發的疫苗成效有待時間的考驗之餘,同時造成「有針冇人打,有人冇針打」的兩極現象。相信人類要完全走出瘟疫的死蔭幽谷,還需要一段日子,這對全球70多億的生靈造成更大的身心折磨。
香港的疫情有賴市民的合作,雖然經歷四波的疫情,但感染和死亡數字相對偏低,最近更出現連續多日本地「零確診」,如果不是來自印度的「不速之客」,政府或會進一步放寬各項防疫規條。有人甚至認為這宗因疏忽走漏的個案猶如「一粒老鼠糞糟蹋一大鍋白粥」,連累不少港人活受罪,而政府行動又接二連三暴露籌劃不足、進退失據的弊病。
因變種病毒會有較大的傳染力,所以有關當局採取非常措施,強制帶有該病毒的印度人曾入住大廈的所有居民,羈留隔離營21日,本來是無可厚非,亦會得到市民的諒解。可是,有關人員竟然這樣容易相信這對「印菲鴛鴦」的口供,不嚴加調查審問,錯失了黃金時間,防止病毒在社區轉播,令人痛心疾首。
慘過坐監
當變種病毒有可能在香港潛伏散播的消息傳來,不少市民人心惶惶,甚至有人執拾細軟,準備一旦被關入隔離營時不用大費周章,手忙腳亂。這些人或許是杞人憂天,但市民幾經折騰,出現過敏反應不足為奇,變成驚弓之鳥,足使為政者反躬自省,亦勾起2003年淘大花園深夜撤退的慘痛回憶。
港人雖然喜歡經常離家外遊,但絕對不願被迫入住隔離營,三星期不算長,但亦很難受,所以有人防患未然,害怕「一旦歸為疫虜,沈腰潘鬢消磨。最是倉皇辭家日,電視猶奏防疫歌,揮淚對菲傭」(竄改李後主《破陣子.四十年來家國》詞)。38萬名外傭再次被迫強檢,當然苦不堪言,僱主一家也會飽受精神壓力,焦慮「姊姊」們每周放假回家,會否暗藏病毒?
根據1967年華盛頓大學兩位學者所制定的「生活壓力指數表」(最高100分),有計劃的搬遷所構成的壓力,也接近20分;港人倉卒間被勒令一家大小關進隔離營,壓力指數當會以倍數計。
政府效法內地的方法,以極高速的方法在大嶼山興建隔離營,硬件應該做得不錯,但軟件方面則大受用家批評,例如空調失靈、地面滲水、床板有刺、膳食質劣和職員禮貌欠奉,其實這都是一般的管理問題,是普通常識,但也做得不好,使人覺得一旦要羈留,便會慘過坐監!最難堪的是家裏有老弱傷殘,或長期病患者,情況更令當事人憂心忡忡,害怕21日的漫漫長路。
這21日的隔離不但會影響學生的學業和考試,「上班一族」的工作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困擾,甚至有人聯想到,這些無妄之災,將會變成天人永隔。最要命的是隔離營傳出有人食物中毒,引起一連串恐慌,憂慮不是染上病毒,而是其他疾病,加重有關人士的焦慮。
據悉醫管局向財委會申請撥款,用幾百億的公帑去興建新醫院及其配套設施,筆者希望尊貴的議員一定要詳細質詢「軟件」,特別是專業人士的數目是否能夠配合,免得香港又多生幾頭「大白象」。
外防輸入
話說回頭,市民當然不會妄想入住隔離營有如staycation,但基本的衞生條件和膳食供應應該合乎標準;進入和離開的流程必須有清晰的透明度,以減低「營友」的疑慮,避免誤會有人「遲來先走」的不公。凡此種種,政府各部門必須緊密配合,絕對不容許「一問三不知」的混亂。如果最高當局連這些雞毛蒜皮的事也做得一塌糊塗,市民很難有信心香港能夠走出低谷。另外,在營內的工作人員大都是一般的普羅大眾,他們務必拿出同理心,好好照顧「自己人」,因為「營友」不是犯人,而是不幸住在「疫廈」,要犧牲個人自由,防止病毒在社區散播。
幸好,政府終於從善如流,因應變種病毒沒有擴散的危機,提早「釋放」接受安全檢測的營友,免受21日的「牢獄之苦」。
目前COVID-19並未受控,更新型的變種病毒隨着時間的播遷,有機會突然襲港。由於機場檢測的漏洞、隔離酒店的疏忽、檢測病毒的外判承辦商的失誤,香港「內防傳播」雖然做得不錯,但「外防輸入」的效果則不如理想。
政府下令整幢大廈的居民接受強制隔離的事件,可能會繼續出現,市民的憂慮仍然存在,所以,有關當局應趁疫情紓緩的時刻,盡快改善隔離營的生活條件;在完成之後,不妨拍攝短片詳盡介紹營內的設施及進出的程序,大事宣傳以釋廣大市民的疑慮。
世界各地很多專家都認為「新冠肺炎」可能成為風土病,猶如我們熟悉的「季節性流行感冒」,現在確認長期有效、副作用又低的疫苗還未面世,遑論發明針對性的特效藥,所以在這一段艱難時刻,全世界都必須拋開成見,同舟共濟,戰勝病毒對人類的威脅,破除身心的恐懼。
撰文 : 陳仲謀醫生_香港精神健康議會召集人、香港精神健康促進會主席
[信健康] 面對隔離恐懼,支援資訊可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