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難眠、安眠藥 以及失眠治療
我們一生中約有三分之一時間是在睡眠,然而科學對於睡眠的研究不多。本文希望幫助讀者多些了解有關知識。
睡眠通常分為兩種形態:「非快速動眼」(NREM)睡眠和「快速動眼」(REM)睡眠。不同睡眠階段會形成一個循環,每晚重複幾次,每次持續約90至110分鐘。
第一階段N1(NREM):最淺層睡眠,只持續幾分鐘,表示睡眠開始。
第二階段N2(NREM):進入比較深層的睡眠。維持約20分鐘,接着去到更充實的睡眠。
第三階段N3(NREM):稱為深度睡眠,持續約20至40分鐘。
快速動眼睡眠(REM):在深度睡眠階段之後,睡眠會變淺並過渡到快速動眼睡眠。這時會做夢,大腦非常活躍,但身體卻癱瘓,四肢無法移動。
為什麼我們需要睡眠?
睡眠的功能,有以下理論:
1.「復元理論」:在日間代謝廢物積累,體內平衡(homeostasis)會失衡。在睡眠期間,可以修復肌肉及組織勞損、合成蛋白質和釋放重要的生長激素,身體可從而恢復。
2.「適應理論」:睡眠是進化過程。在睡眠期間,會降低新陳代謝節省能量。晝夜節律(circadian cycle)有助於優化睡眠時間。
3.「鞏固理論」:睡眠對於鞏固記憶和學習至關重要。
4.「神經可塑性理論」:睡眠有助神經重組以及大腦結構成長,嬰兒需要更多睡眠來促進大腦發育。
據估計,有多達三分之一成人有失眠症狀,在女性中更為普遍,並且隨着年齡而增加。新的研究顯示失眠不單是一個症狀,失眠本身也可以是一種獨立疾病。
失眠定義
很多人對自己的睡眠質素不滿意,便以為患有失眠症,醫學上定義失眠有以下幾個標準:
1.入睡困難、難以入睡或無法再次入睡;
2.有足夠的睡眠機會和環境,不過仍無法入睡;
3.睡眠質或量不佳導致白天有認知或其他功能障礙;
4.每周至少發生3次失眠,而且連續最少一個月。
失眠可分為「原發性失眠」,這類失眠是一種獨立疾病,不由其他因素引起。「繼發性失眠」則通常由焦慮、憂鬱、慢性疼痛或藥物副作用引致。短暫性失眠如果處理不當,可以變為長期慢性失眠。研究顯示,一些失眠會先於抑鬱症的發作,甚至可能引發抑鬱症。實際上失眠幾乎是所有精神科疾病的共同特徵。
慢性失眠對健康的影響,包括:導致焦慮、憂鬱和其他情緒障礙;認知功能受損:睡眠不足會影響注意力、記憶力和決策能力;免疫系統減弱:長期失眠會降低身體免疫力,以致容易生病;增加慢性疾病的風險:失眠提高了患心臟病、糖尿病和肥胖等疾病風險;同時亦會讓生活質素下降,更容易發生意外。
醫治方法
治療失眠的方法,有非藥物治療,特別是「失眠認知行為療法」,證實可以有效治失眠。可是,香港只有很少專門從事認知行為療法的醫生,因為需要長時間治療才見效。一般採用心理加上藥物治療,在短期內較有效。
安眠藥和其他藥物治療,包括:
1.苯二氮平類藥物:有效誘發和維持睡眠,具有抗焦慮和鬆弛肌肉的特性。缺點有依賴性和戒斷症狀,是受嚴格管制藥品,不建議長期使用。例:Lorazepam、Clonazepam。
2.非苯二氮平類安眠藥(Z-藥物):非苯二氮平類藥物和前者具有相似藥理,藥效時間較短,依賴性風險較低。副作用包括夢遊和一些奇特的怪異行為。比較特殊的是「順行性遺忘」,患者會忘記睡前發生的事。在香港,Z-藥物未列為受管制藥品,無良藥店可以大量出售,造成許多濫用事件。例:Zolpidem、Zopiclone。
3.褪黑激素受體激動劑:模仿天然褪黑激素,較少副作用,但效果一般。例:褪黑激素(Melatonin)。
4.抗憂鬱藥:對於憂鬱症患者特別有用,缺點通常是需要更長時間才產生治療效果,同時有相對較多副作用。例:Doxepin、Mirtazapine。
5.抗組織胺:會使人昏睡的過敏藥物,例:Diphenhydramine、Chlorphreniramine。
6.食慾素受體拮抗劑:相對新的一類藥物,可能導致更自然的睡眠模式。長期副作用尚未完全理解。例:Suvorexant。
治療失眠沒簡單方法。一般注意睡眠衞生、運動;避免咖啡因、吸煙和酗酒都有裨益。失眠永遠無法透過安眠藥解決,一旦睡眠情況已引起擔憂或影響個人生活質素,最好盡早諮詢家庭醫生,訂立個人化解決方案。重要的是不要讓暫時性失眠變成慢性失眠。
撰文 : 陳少斌醫生_香港家庭醫學學院
[信健康] 淺談睡眠有關知識,醫生資訊要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