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健康思維:克服認知扭曲
沈君豪醫生認知扭曲,這種由個人思考過程中的過濾或偏見產生之非理性思維模式,會導致痛... -
走出精神病苦況4個步驟
崔永豪醫生要走出精神病患所帶來的痛苦,有以下4個步驟。第一,要了解清楚,這份痛苦的... -
-
-
成人ADHD不易被診斷?
林震醫生在會診期間,不少成年人或家長對「成人ADHD」這個病感到非常疑惑,因為這... -
將財務諮詢納入護理
蘇幗慧教授、羅文軒博士癌症患者(尤其老年患者)通常有多病共存的狀況,即同時患有兩種或以上慢性病... -
-
-
疫情下增頑治性抑鬱 團體倡用噴鼻式藥物
有研究顯示,在新冠疫情的影響下,全球抑鬱症病例增加,港人當中不少人被診斷... -
Well planned是原罪?(一)
麥棨諾醫生健文是我病人中,教我深感佩服的一個。他沒顯赫的家庭背景,也沒教人吃驚的學... -
-
-
「假」認知障礙症
吳炳榮醫生這裏的假,是指「pseudodementia」,意即非由腦部退化或血管疾... -
關注抑鬱症 打開患者內心世界
近日,藝人欣宜因神隱三個月引起了眾人的關注。有傳言指出,她可能是因為抑鬱... -
怎樣處理頑治型抑鬱症?
林震醫生很不幸,在7月5日兩岸三地知名歌后李玟(CoCo)傳來死訊,近年她的婚姻... -
沒有精神健康,就沒有健康
陳仲謀醫生香港在7月16日再向合資格人士派發2000元的消費券,而「開心香港」活動... -
疫情下處理長者精神健康
王可欣相信大家對2019年發生的公共衞生風波都歷歷在目。那年12月,全球首個新... -
眼淚的意義
冼銘全醫生67歲男士,有血壓高、慢阻肺病、抑鬱症病史,過去半年每月數次過來看腰背痛... -
抗疫後要抗鬱
陳仲謀醫生世衞在5月初宣布COVID-19不再成為「國際關注突發公共衞生事件」,不... -
老年醫學之母
勞思傑醫生文章見報之日,是5月12日星期五,還有兩天便是母親節,筆者先向大家預祝母... -
壓力與身體健康
羅杏斯醫生新冠肺炎疫情過去,相信很多市民都開始回復正常生活。但過去幾年疫情時生活上... -
季節性情緒病
陳仲謀醫生明天4月5日是一年一度清明節,會否「清明時節雨紛紛」?剛過去星期六恰巧是... -
學習帶着恐懼前行
吳崇欣一些人會不斷投訴人生不順利、有所擔憂,他們會花很多時間擔心未來,不斷思考... -
一起面對長新冠
陳少斌醫生自發現第一宗SARS-COVID 2病例以來已經過去三年多,關於這種新型... -
頑治型抑鬱症
林震醫生世界衞生組織預期至2030年,抑鬱症帶來之疾病負擔,即喪失生活能力而造成... -
《兒子可否不要走》
林震醫生最近看了電影《兒子可否不要走》,故事講述兒子因為父母離婚,加上見證父親因...
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