緩和月經周期不定 避免捱夜忌嗜冷食

繼早前討論過月經先期和後期,今次要探討更為複雜的「月經先後不定期」,指的是月經周期長短不一,時而提前、時而延後超過7天,且這種情況持續3個周期以上。值得注意的是,少女初潮後一年內,或是更年期女性出現這種情況,若無其他不適,可不予治療。
從西醫角度,這種情況相當於「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可以發生在有排卵或無排卵的月經周期,特別是無排卵型患者,若伴隨經量增多或經期延長,有可能發展成嚴重的「崩漏」,需要特別警惕。
血海蓄溢失常
中醫認為,月經先後不定期的發生,主要與肝鬱、腎虛或脾虛有關,導致衝任二脈氣血失調,血海蓄溢失常。衝脈如同人體的「氣血總指揮」,統領十二經脈的氣血運行;任脈則負責總任全身陰經。當這兩條經脈氣血充盈,血海就能按時滿溢,月經自然規律來潮;反之,就會出現各種月經不調的症狀,如月經先後不定期。
以臨床所見,這類患者以40歲以上女性較為常見。治療時必須仔細辨明病因,對症下藥。即使症狀很快改善,也需要持續調理至少3個月以鞏固療效,否則很容易復發。

香港人工作壓力大,易導致肝氣鬱結;經常捱夜則會損傷肝腎之陰;嗜食冷飲、刺身等生冷食物,又會傷害脾陽。這些生活習慣,正是造成肝鬱、腎虛和脾虛型月經不調的常見原因。我跟何氏婦科老師的門診時,老師特別強調,調理月經或準備懷孕的女性,最好能在晚上11點前入睡。
調整生活方式
記得有位40多歲的患者,月經周期紊亂已持續半年,時而25天來潮,時而延至40多天。問診發現她工作壓力大,經常凌晨才入睡,又愛喝凍飲。經過3個月的疏肝健脾、補腎調經治療,配合調整作息和飲食習慣,她的月經終於恢復規律。對於月經病,除了藥物治療,生活方式的調整同樣重要。
若你正面對月經周期紊亂,建議記錄至少3個月的月經周期,檢視自己生活習慣,避免捱夜和過食生冷,如果情況未見改善,就要就診。一般來說,非因其他疾病導致的月經先後不定期,經過中醫調理及調節生活習慣,大多數患者都能在數月內見到明顯改善。
作者為註冊中醫師
[信健康] 月經定期調整生活,醫師資訊派上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