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治療|肝腫瘤發大或無症狀 病發近半中晚期 仍有法可「醫」

2025-08-20

肝臟內部沒有痛覺神經,即使有腫瘤也沒有痛感,直至腫瘤無聲無息地一直發大,擠壓到表面神經才會有腹痛症狀。因此肝癌難以被發現,本港有近4成半肝癌個案,確診時已屆中至晚期,而且其死亡率在多種癌症中的位列第三。養和綜合腫瘤科中心副主任、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廖敬賢醫生表示,越早治療肝癌,治療選擇越多,但即使已屆較後期,近年醫學上的突破仍能為患者帶來治療希望,當中包括無創、無幅射的肝癌組織碎化技術。

乙型肝炎是目前導致原發性肝癌的主要原因,約八成肝癌患者為乙型肝炎帶菌者、7%則屬丙型肝炎帶菌者,反映乙肝、丙肝與肝癌關係密切。此外,肝硬化、長期酗酒、代謝疾病如脂肪肝、高血糖等也是導致肝癌的主要成因。

除了因為肝臟內部沒有痛覺神經,亦因為肝臟只需有三至四成的組織正常運作,便已可發揮其功能,所以早期肝癌患者未必會感到身體不適。廖敬賢醫生表示:「及至出現眼睛及皮膚泛黃、腹部腫脹、食慾不振、右上腹疼痛、發燒,甚或有腹水及腳腫等徵狀,其肝腫瘤或已生長至體積較大的程度。」

肝癌治療創新 中晚期患者燃希望

針對中晚期肝癌,傳統治療的成效有限,近年的新型治療如標靶治療、免疫治療以及最近引入本港的突破性技術肝癌組織碎化技術(Histotripsy),可能是更理想的選擇。廖醫生指出,肝癌組織碎化技術是一種較低風險且高療效的嶄新肝癌治療方法,此療法利用高強度聚焦的超聲波照射腫瘤,在腫瘤細胞內製造微氣泡(Microbubbles),令細胞受創傷而死亡,達致治療效果,適用於治療原發性及轉移性肝腫瘤。病情不適合接受外科手術治療,或曾接受其他肝癌治療而無效的肝癌患者,亦可考慮無創組織碎化治療。但廖醫生強調,治療前會先評估患者腫瘤的大小和位置,這兩項是臨床上判斷患者是否適合使用組織碎化治療的重要因素。

肝癌組織碎化技術(Histotripsy)是一種較低風險且高療效的嶄新肝癌治療方法。(養和醫院圖片)

組織碎化技術無創無輻射 以超聲波清除腫瘤

肝癌組織碎化技術的整個治療過程,須在全身麻醉下進行。廖醫生指,治療時,病人的腹部之上、肝臟位置會放置一塊柔軟且具彈性的薄膜,薄膜內會注滿經脫氣處理的清水,以將超聲波導入身體。「治療期間,超聲波會製造微氣泡,每個約闊3-5毫米,由於腫瘤為立體狀,所以治療時會由腫瘤底部開始照射超聲波,這些微氣泡會由腫瘤的底部堆疊至頂部,直至填滿整個治療範圍,消滅癌腫瘤。」

廖醫生指,利用超聲波作為治療能量的優點是不帶輻射,亦不用穿刺身體,因而不會造成傷口。此外,治療過程可配合先進的超聲波造影技術實時導航,確保治療範圍聚焦於目標腫瘤,同時減低對周邊組織的影響,大大減低治療的副作用。

肝癌組織碎化技術不帶輻射,將超聲波導入身體,消滅癌腫瘤。(養和醫院圖片)

但同時,它亦同樣會受到超聲波的特質所限制——腫瘤位置必須是超聲波所能偵測的,不能被其他器官阻隔;若超聲波經過空氣,可能會受影響,因此若腫瘤鄰近腸道或肺部,未必適宜使用組織碎化技術,現時接受肝癌組織碎化治療前,患者均需接受醫生初步評估是否合適個案。若評估為合適,則需接受進一步的超聲波檢查,以設計更精準的治療方案。

及早治療選擇多 肝炎患者須密切監測病情

肝癌組織碎化技術面世近三年,現階段的研究顯示,九成個案可達局部控制病情的效果,長遠的療效則尚待更長時間的研究作探討。而不論是原發性或轉移性肝癌,如能及早發現,治療的選項便較多。廖醫生最後提醒,乙型或丙型肝炎患者或帶菌者,可考慮每半年進行一次超聲波檢查,及檢驗癌症指數「甲胎蛋白」(AFP),及早預防肝癌,並密切監察肝臟健康;而癌症患者在治療或康復期間,可按醫生建議及病情需要,定期接受臨床檢查、癌症指數檢測或掃描檢查,定期監測癌症轉移的風險,有備無患。

養和綜合腫瘤科中心副主任、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
廖敬賢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