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科醫生看《爸爸》視角

黃偉基醫生 | 2024-12-18

最近香港上演了幾套本土電影,叫好又叫座,好不熱鬧!看完電影後,我有一些睇法。

以下文章有少許劇透。

電影《爸爸》基於多年前荃灣享和街少年斬殺媽媽和妹妹的倫常慘案改編,作為神經外科醫生對這些突如其來的精神失常如何睇法?

根據報章記載,少年在學校性格內向沉靜,成績中上,一直都不是製造麻煩的學生。其實早於案發前一年,少年腦內常有聲音對他說,必須淨化地球,減少人口,以達到減少污染和能源消耗的目的,並稱他為「地球拯救者」。當時的專家精神科醫生診斷為精神分裂,現在這病改稱為思覺失調。病發通常在較年輕時期,患者分不清真實還是幻覺、幻聽或妄想,身體因此而作出不合理或怪異行為。

一般來說,精神分裂並不是突如其來,而是一個漸漸變壞過程。在症狀大爆發前,可能開始喃喃自語,脾氣愈來愈暴躁,家庭關係轉差,學習或工作退步。若果家屬小心留意,可能會提早發覺。

筆者試過有一位惡性額葉腦腫瘤的年輕病人。他在幾個星期內,由一位平時活躍開朗的年輕人,突然變成一個沉默寡言、自困於房內不上班的宅男,最初家人以為他失戀,最後發覺他昏迷在房內,破門後送去醫院發現有巨型腦腫瘤,需要緊急手術。

如果真是突然的精神失常,很多時是身體內的急病引致,例如腦膜炎、腦部病毒感染、急性肝腎衰竭、化學中毒等等,很少會立即想像為精神分裂。

所以無論家人或朋友都要留意身邊人的情緒或性格變化,及早找專業醫護人員評估。作為醫生,除了檢查病人和做相應體檢外,小心聆聽病歷史也很重要。

港產片真是一套又一套好睇!

作者為神經外科專科醫生

[信健康] 留意身邊人情緒變化,專科資訊要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