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檢測「耗盡」狀態 喚醒照顧者尋回精神健康
香港作為一個節奏極快、競爭力高的城市,在我們每一天生活中,往往面對大大少少不同困難及逆境,這些均會為我們的精神健康帶來不少挑戰。然而,有些人誤以為沒有精神疾患便是精神健康。
為長期病患者提供照顧,可能使照顧者面對不少壓力,及有機會處於不健康的精神狀態。例如家中照顧者過度投入照顧患者角色而忽視自身需要,可引致精神和身體上承受很大壓力。照顧者們如果未能適當地處理這些壓力,可能導致「耗盡」(Burnout)這一種精神狀態。
我們可以透過以下四方面得知自己是否出現「耗盡」狀態。
四大方法
第一是身體狀態。當你長期處於疲累乏力、沒精打采狀態,很可能因你過於投入照顧者角色,而引致你在日常生活中忽略休息和飲食時間。當身體缺乏營養、食無定時、食慾減退、休息時間不足,甚至失眠,便很容易引致各類小毛病出現。疲勞長期地積存下去,很容易令身體抵抗力轉差,易於感染疾病。
第二是情緒狀態。照顧者每一天都會面對不同挑戰及困難,甚至覺得只有自己一個去面對一切。因此當面對各種難題時,有機會感到失落或抑鬱,在獨處時感到鬱鬱寡歡,甚至默默落淚。面對長者或患者時,容易產生焦慮情緒,感到有壓力和擔心,感覺自己未做到最好,經常為他們思考疾病和身體情況對你們生活的影響。有時會反思自己可在什麼地方做得更好。如果長時間地壓迫自己,會對精神健康產生巨大影響。
第三是思想狀態。如果你覺得前路茫茫,時間及金錢不斷地流走,而患者的病情沒有好轉甚至轉差。你有可能覺得沮喪或絕望,產生消極態度。有部分人會用行為去轉移這些沮喪或絕望想法,例如服用藥物或酒精、進食過多或過少食物,甚至有傷害自己或自殺想法,若你有以上行為或想法請立即求助。
第四是社交狀態。很多照顧者覺得很難騰出時間進行社交活動、維持自己愛好或興趣,甚至可能會為花時間在自己身上而感到內疚。減少與人接觸,或者把絕大多數時間投放在照顧上,容易讓照顧者缺乏社交而感到孤單,進一步導致情緒無法釋放。最終,這種情緒可能被轉移到家人或被照顧者身上,繼而使自己更為內疚。
我可以做什麼?如果你覺得自己可能出現「耗盡」狀態,別忘記,你也需要被擁抱,必須學會善待自己,給予自己私人空間及更多喘息機會。你要知道不可以每件事都由你來承擔。容讓自己與外界聯繫,尋求協助。把照顧責任分配給其他親友。千萬不要抱着「捨我其誰」或「非我不可」心態,獨自苦撐。照顧者可以學習去回應說「不」、「不能」、「不可以」,而非勉強自己去滿足需求。
喘息空間
你可以嘗試每天抽5至10分鐘時間,為自己創造一個喘息空間,不用去想任何事,可以去進食一個水果,或者喝一杯茶,感受食物或飲品帶給我們「色、香、味」,當刻可出現不同思想,就讓這些思想如同棉花一樣被風吹走,並慢慢消失於我們眼前。
況且社會上也有不少短期照顧服務。如果照顧者有感眼前的工作已壓得喘不過氣來,最好先放下照顧工作。無論上門護理、上門打針或是陪診,甚至加入院舍暫托服務,也可讓照顧者安心先處理好自己的事情。請記得,有需要時,一定要向當區的綜合家庭服務中心或長者地區中心提出協助。而且醫院及長者地區支援中心都有舉行不少照顧者同行小組,你可以在照顧者的社交網絡中,得到同路人的理解及支持,大家也可互相分享資訊及資源。
記得照顧者也有被照顧的需要,照顧好自己之後,才有能力照顧好他人。
撰文 : 譚漢麟_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那打素護理學院研究助理教授
[信健康] 關注照顧者健康問題,康健資訊要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