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澗雲深去:香港「野菜」之探尋(一)
在人們平素飲食中,有一類青菜較特別,稱之為野菜類;多指非人工栽培、自然生長且能夠食用的野生植物,這類青菜多生於曠野荒地、深山幽谷、溪邊河畔、田埂屋邊等自然環境中,即使因市場需求而人工種植,但普遍產量不高,產地亦不廣泛。中華民族食用野菜的歷史非常悠久,品種繁多,如《詩經》中不乏描述,「采采芣苢,薄言采之。」「葛之覃兮,施於中谷,維葉萋萋。」可見三千年前已有人民食用野菜的記載。野菜生命力頑強,製成佳餚清新味美,即使某些品類苦澀,卻口感獨特,別有一番風味;且絕大部分野菜具有一定藥用價值,成為應季、道地蔬菜。
朱元璋兒子著作
歷史上有關野菜記述,無論詩詞散文,抑或中醫藥類文獻,不勝枚舉,當中不可不提《救荒本草》,作者是明太祖朱元璋第五子、明成祖朱棣的胞弟朱橚,史稱周王。全書共兩卷,收載植物四百多條,記錄了我國明代中原地區可食用植物資源,除簡明文字,亦附繪圖,可稱中國古代植物學著作。考究該書問世之緣由,應是當時異常氣候頻作,導致水旱及蟲災接踵而至,災荒連年,明史中有紀錄的自然災害甚則過千,常遇食物供應不足。
朱橚深知災荒之困,欲救黎民百姓於水火,「五穀不熟,不如荑稗……五穀不熟,則可以療飢者,恐不止荑稗而已也……於是購田夫野老,得甲坼勾萌者四百餘種,植於一圃,躬自閱視。俟其滋長成熟,乃召畫工繪之為圖,仍疏其花、實、根、幹、皮、葉之可食者,滙次為書一帙,名曰《救荒本草》。」
見於香港山林中
書中記載植物多為荒年充飢而用,詳細記錄野菜食用部位、方法,甚至對具小毒之品,寫明如何祛除或減低毒性。如商陸,根有赤白二種,赤者不堪服食,傷人,乃致痢血不已,白者堪服食。取白色根切片,烚熟,洗淨食或與豆葉隔間入甑蒸亦為減毒製法。書中植物不乏現今香港山林中常見之品,本系列文章會選取介紹。筆者非鼓勵隨意採摘,意為加深民眾對野菜及中醫藥認識,亦增添行山樂趣。
作者為註冊中醫師、大學兼職講師
[信健康] 加深對野菜認知,醫師資訊派上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