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澗雲深去:香港「野菜」之探尋(二)

車前草,車前草科車前草屬多年生草本。根狀莖短粗厚,生多數鬚狀根。葉基生,叢生蓮座狀,葉片寬卵形,葉尖鈍圓,葉基寬楔形至近圓形而下延,葉片長約12厘米,基出脈5至7條,葉柄與葉片約等長,基部鞘狀。穗狀花序直立,長約20厘米,花微小,量多,雄蕊4枚外露。橢圓形蒴果,蓋狀開裂,種子黑褐色長圓形。花期2月至7月。藥用全草、種子,種子為車前子,屬常用中藥。生於田邊、水溝、河邊濕地,古時馬車行進的泥土路常生此草,於車輪附近,故稱車前草;又因多叢生於路面,又稱當道。

《詩經》有記載
《詩經》對車前草早有記載,「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這是描述婦人們採摘芣苢的勞動情景,可見2000多年前,車前草已為百姓普遍食用之野菜。《救荒本草》謂其「味甘、鹹,性寒,無毒……救饑,采嫩苗葉煠熟,水浸去涎沫,淘淨,油鹽調食」。
傳聞東漢大將馬武率兵打仗之際,因將士們受困旱地,氣候酷熱異常,缺食少水,人馬均患小便刺痛、尿血、腹脹如鼓等證,後因發現有馬匹食用車前草證後緩解,方知該草具清熱解毒、涼血止血、利尿通淋之效,可鮮用或曬乾用。鮮品搗爛外敷又可治熱毒瘡瘍。
明目療赤痛
其種子為車前子,待秋季果實成熟,割取果穗,曬乾後搓出種子,取果殼雜質,生用或鹽水炒用。《神農本草經》列其為上品,「主氣癃,止痛,利水道小便,除濕痹。」其性甘,微寒,歸肝、腎、肺、小腸經。可清肝明目,滲濕利尿,清肺化痰。其甘寒滑利清熱利水通淋,為治淋要藥。
《局方》八正散,以車前子與滑石、木通、梔子等共用治濕熱下注膀胱,瀉火通淋。車前子又可利小便而實大便,用於夏季暑濕泄瀉,可配伍香薷、茯苓、豬苓。對肝經有熱目赤腫痛證,車前子清泄肝火明目,可與菊花、夏枯草等同用,《名醫別錄》稱其「明目療赤痛」。
作者為註冊中醫師、大學兼職講師
[信健康] 淺談野菜藥用認知,醫師資訊派上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