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澗雲深去:香港 「野菜」之探尋(四)

范蕊博士 | 2024-08-22

客家茶粿中常見雞屎藤、艾草、苧麻等嶺南當地草藥,民眾就地取材,應季而用,以其特有香氣,摻雜到糯米粉中,再拌有花生、眉豆、豆沙、肉鬆等配料,成為中國傳統小吃代表之一。上文中提到三味中草藥在香港郊野山地亦常見其蹤跡,或為茶粿點睛之筆,或為古時「救荒本草」,又具顯著藥性可臨床應用,如此高價值美味值得為大家介紹,故可對其製出的茶粿有全面認識。

雞屎藤始載於《生草藥性備要》,又稱雞矢藤、毛葫蘆、臭藤、雞腳藤、鴨屎藤,應跟其氣味有關。

茜草科多年生草質藤本,揉碎聞之有強烈臭味。莖伸長,多分枝光滑無毛。葉對生,卵形,長圓或披針形,但另有毛雞屎藤,莖及葉均具毛,《嶺南採藥錄》稱「葉有毛者佳」。聚傘花序腋生及頂生,花兩性,花萼5裂,花冠外面白色,內面粉紅或暗紫色,雄蕊5枚,子房下位,花期在夏季。其果實為核果,球形,有光澤,成熟時近黃色。

雞屎藤甘、苦、微寒,入脾、胃、肝、肺經。主要用其藤、葉、根,《生草藥性備要》曰:「其頭治新內傷,煲肉食,補虛益腎,除火補血;洗瘡止痛,消熱散毒。其葉擂米加糖食,止痢。」「頭」應指近根之部位,《嶺南採藥錄》又稱「近竹樹妨太寒,近火秧竻有毒,均不可採用」,不知是否古時雞屎藤易生於其附近。

雞屎藤具有清熱解毒、消食和胃等功效。(網上圖片)

消食化積

雞屎藤具有清熱解毒、消食和胃、化痰止咳、活血止痛消癰之功。甘寒解熱毒,苦寒可瀉火,同黃芩、金銀花、板藍根等同用,治咽喉腫痛;「藤和鯽魚一條,雄黃搗爛敷之」,治胞瞼上下生瘡,「癒後無崩缺破皮之患」;「中暑者,以根葉做粉食之」,除此,鮮葉搗爛外敷可用於燙火傷、毒蟲叮咬、癰瘡癤腫、濕疹、皮膚瘙癢等。

雞屎藤具消食化積,健運脾胃之功。可與黨參、麥芽、神曲、山楂、谷芽等同用治食積腹脹、腹痛腹瀉、消化不良。特別是小兒疳積,《重慶草藥》:「常用於小兒瘦弱,脾弱氣虛,食積疳積」,可用其根與豬肚燉服。

作者為註冊中醫師、大學兼職講師

[信健康] 續談野菜藥用認知,醫師資訊派上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